四十[浣溪沙]

04-14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抛却无端恨转长。慈云稽首返生香。妙莲花说试推详。

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着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

因为妻子的故去,容若发出了“料也觉、人间无味”的悲凉叹息。这一叹,悠悠然就是他的整个后半生。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容若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词风的转折点。妻子卢氏在这一年的七月永诀尘世,容若将她的灵柩安置在双林禅院,足足守候了一年多的时间,迟迟不忍将棺椁下葬。

如果我们晓得一点古代礼制,就会更懂得容若的心。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在一切礼仪中又最重葬礼。儒家葬制,人在过世之后不能马上入土,灵柩要先在家里放上一段时间,意思是表达生者对死者的留恋之情。这段停灵的时间被称为“殡”,灵柩供人凭吊,到一定天数之后再抬出安葬,即“出殡”。

停灵的时间并非随意。天子身份最尊贵,所以停灵时间最长,其他人等而下之。宋代以后,主要实行的是朱熹根据周礼改订的《朱子家礼》,将停灵时间确定为三个月。但是,古人经常不愿意将死者及时下葬,总要一拖再拖。究竟能拖多久呢,有的甚至能拖到家里人根本忘记了灵柩放在什么地方。

之所以会出现这等荒唐的情形,是因为风水观念渐渐流行开来,大家都觉得只要将家中的死者葬在一处风水宝地,后人就能够家业兴隆。但风水宝地并不易觅,风水师们又各有各的说辞。所以正统儒家才会越发强调丧葬的时间表,绝不肯向风水师妥协。容若将妻子的灵柩超期安置,在士大夫阶层里不知会引发多少闲言议论。

感情超越一切,无论如何,容若就是长时间地守在这里,眼看着佛灯明灭,耳听着梵音经唱。他本来并没有学佛的意愿,却因为妻子的死,因为长期在禅院里的流连,思想与性情皆被佛家世界深深地攫住了。

容若这首《浣溪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抛却无端恨转长,慈云稽首返生香”,这是说想要抛开无端的烦恼,却平添了更多的幽怨,只一心在佛前跪拜,求佛大发慈悲,使自己的妻子死而复生。

“慈云”一词是佛家语,在佛经里很常见的,因为佛家称佛的慈悲如大云覆盖世界,容若用在这里,代指佛祖。

“稽首”是一种跪拜礼,是儒家的古礼。“返生香”典出《海内十洲记》:聚窟洲有一座神鸟山,山上有返魂树,如果砍下这种树的树根和树心,在玉釜里煮成汁、煎成丸,就是所谓的惊精香,也叫返生香。埋在地下的死者一闻到它的香气就会复活,复活之后就再也不会死去了。

容若这两句词的含义是:不管怎样想抛却烦恼,烦恼只是越斩越多,便只有祈求佛祖慈悲,把返生香赐给自己,好让亡妻能够复生。其实在此之前,容若并不亲近佛门,他一方面大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少年立志经邦济国;另一方面秉承满族传统,弓马娴熟,武艺高超,是一个文武兼资的人物。加之家世显赫,在政治上自然前途无量。一个人在处境顺利、前途光明的时候,很少有投身宗教的念头,只有在受了打击、经了挫折之后,无处可以排遣,无处可以依靠,才想到有宗教一途可以自我开解。

恰好,清代虽然不是佛法繁荣的时代,却是一个佛教泛滥的时代,全国寺庙数量远超前代,以禅宗和净土宗为最盛。这两派的流行是非常合乎逻辑的:相比其他宗派,这两派并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论深度和复杂玄妙的教义,易于被老百姓接受。容若此时的处境,也不可能去钻研唯识学那样的佛理,只围着自己的愿望与忧伤打转,稽首慈云之后,便是“妙莲花说试推详”。

所谓“妙莲花”,指的是《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法华经》属于大乘佛教,本是天台宗的主要经典,部头很大,理论体系也比较复杂,所以《法华经》真正对世人发生影响的只是其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中土佛教中观世音信仰的主要源头。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无尽意菩萨向释迦牟尼请教,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名为观世音,释迦牟尼做了一番非常详细的说明(我简单翻译一下):“如果有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的众生,他们遭受到种种苦恼现在听说过观世音菩萨之后,只要一心称念他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立即观察到这音声,使那些身处苦恼的人都得到解脱。如果有人奉持称颂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那么即使他不幸陷入大火之中,大火也不能将其烧着,这是因为此菩萨有大威力大神力的缘故。假如有人不幸被大水卷走,只要他有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他就能很快到达浅处。假如有百千万亿那么多的众生,为了寻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物,乘船进入大海,即使正好碰上狂风,将其船只吹到罗刹鬼国,如果其中有人,甚至是仅仅一人,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那么所遇难的人都能从鬼国中得以解脱。因为这种因缘,所以就称其为观世音菩萨……”

你不管遇到什么苦难,不管遭受着多大的烦恼,只要念诵观世音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到你身边,立刻为你化解一切。容若这里的“妙莲花说试推详”应当就是在推详《法华经》中关于观世音菩萨的这段内容,证据就在下片的两句对仗:“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

“有情皆满愿”语带双关,原意是一切众生都能如愿(“有情”在佛学术语里指一切众生),引申义反而用了字面上的含义,是说有情人只要许愿,总能如愿。的确,《法华经》就是这么说的,言之凿凿。但焦虑之情依然没有着落,心情百转千回,惶惑无助。这样的情态,便是词的末句“篆烟残烛并回肠”。

“篆烟”是说香火燃烧,烟在空气中抖动,有如画出了篆字,也可以理解为香火烧尽时香灰的形状如同篆字。残烛留下了熔化的、凸凹起伏的蜡,和篆烟一样,和容若的心情一样,起伏不平。

通观全篇,一个凄惶的、忐忑的多情种子跃然纸上。他的一切都围绕着亡妻—因为她的死,他在佛门中寻找灵药;因为遍寻不获,他对佛经和菩萨也隐隐有了疑惑和埋怨。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信徒,只是一位深情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