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十九首)

04-14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言官劾其作诗“谤讪朝廷”,下狱,贬谪黄州。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绍圣初年,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贬琼州(今属广东及海南岛)。徽宗立,遇赦召还,卒于常州。学识广博,于文章诗词书画均工。有《东坡乐府》。

昭君怨[1]

谁作桓伊三弄[2],惊破绿窗[3]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4]。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5]。飞絮送行舟,水东流[6]。

[1]一本题《金山送柳子玉(瑾)》。

[2]晋桓伊,字子野,善吹笛,曾为王子猷踞胡床作三调(吹了三个曲调),见《世说新语.任诞》。这里不过说听见笛声。

[3]“绿窗”,碧纱窗。

[4]客将远行,故如此说。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6]上片平稳。下片首句一顿,以下便顺流而下。叠用“飞絮”接上“落花飞絮”句,顶针接麻格,更显得生动。诗意实是“落花飞絮送行舟”,以为调所限,只用了“飞絮”二字。

醉落魄

离京口作[1]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2]。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京口”,今江苏镇江。与前《昭君怨》并熙宁七年作。

[2]醉归情况。引李白诗,见前晏几道《蝶恋花》注[1]。

[3]作者西蜀人,自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l—1074),在苏杭一带做官。

南乡子

送述古[1]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2]。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3],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4],秋雨晴时泪不晴[5]。

[1]“述古”,陈襄字。熙宁七年秋七月,陈襄交卸杭州太守,赴南都(今河南商丘),作者时为杭州通判,在临平舟中送别。

[2]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3]临平山在杭州市东北。“亭亭”,孤峻貌。山上有塔,未见志书记载。陆游《入蜀记》卷一:“临平者,太师蔡京葬其父准于此。……山形如骆驼,葬于驼之耳,而筑塔于驼之峰。……然东坡先生乐府固已云,‘谁似临平山上塔,……”则临平有塔亦久矣,当是蔡氏葬后增筑或迁之耳。京责太子少保制云:‘托祝圣而饰临平之山’是也。”《老学庵笔记》卷十:“蔡太师父准葬临平山,山为驼形;术家谓驼负重则行,故作塔于驼峰,而其墓以钱塘江为水,越之秦望山为案,可谓雄矣。然富贵既极,一旦丧败,几于覆族,至今不能振,俗师之不可信如此。”《茶香室丛钞》卷十六引此条,并云:“余少时侨寓临平,问之土人,莫知蔡京父葬之所在,且山亦无塔。……按东坡集《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云:‘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则临平山上有塔,由来久矣,非始于蔡京也,或蔡又增修之耳。”既两见放翁记载,似临平之塔其来历在南宋时已不甚可考,而东坡诗词亦两见,其先有一古塔则无可疑。

[4]荧荧,光明貌,形容灯火,亦状泪珠。

[3]将泪比雨,故曰泪不晴。

蝶恋花

密州上元[1]

灯火钱塘[2]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3],更无一点尘随马[4]。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5],却入农桑社[6]。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1]熙宁八年元宵节。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

[2]作者于熙宁七年九月离杭州。

[3]王建《宫词》:“沉香火底坐吹笙。”

[4]苏味道《上元》:“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无一点尘”,言江南气候清润。

[5]《周礼.春官.龠章》:“凡国祈年于田祖,吹(原作龡)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又《地官.鼓人》:“以灵鼓鼓社祭。”今于元宵节言“击鼓吹箫,又入农桑社”,有新年祈谷之意,与《周礼》文并相合。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6]“社”,祭土神的所在,后来演化为土地祠。

江城子

乙卯[1]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2]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3],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乙卯,一〇七五,熙宁八年。

[2]作者妻王氏卒于一〇六五,治平二年。

[3]王氏于次年葬在四川彭山县,作者的故乡,见本集《亡妻王氏墓志铭》。《本事诗》“征异第五”,录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密州出猎[1]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2]。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3]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4]。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5]。会挽[6]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7]。

[1]作者在密州《与鲜于子骏(侁)书》:“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当即指此词。

[2]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太平御览》卷九二六羽族部“鹰”引《史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不可得矣。”与今《史记》文略异。《梁书.张克传》:“值克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

[3]倾城,有万人空巷,看热闹的意思。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倾城远追送。”“为报”云云,为了报答大家追随的盛意。

[4]《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作者以孙郎自比,即上所谓“少年狂”也。

[5]“节”以竹竿为之,使者所执,以为符信。汉文帝遣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事见《史记.冯唐传》。这里盖以冯唐自比,兼采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及王勃《膝王阁序》所谓“冯唐易老”等意,承“鬓微霜,又何妨”来,亦即上文所谓“老夫”。其实作者年方四十。冯唐在武帝时,年九十不能为官,亦见本传,他在文帝朝,持节赦免魏尚时,也并不太老,用在这里似乎不太合式。但词人遣词每不拘。古代文士又有叹老嗟卑的习气,年未半百即已称老。如上录《蝶恋花》词亦云“人老也”,而作者年方三十九;又如元丰七年有《除夜病中赠段屯田》:“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现在看来,都觉得很奇怪。近来注家,或释本句为作者以魏尚自比。按史所载,魏尚时因有罪,下吏削爵;东坡于元丰七年自杭州通判调密州太守,是升官,非贬职,更非有罪下狱,与魏尚事不合。其另一面,史载冯唐其时不但持节为使者,且做车骑都尉,带了许多兵,也和本词下文“挽雕弓”“射天狼”等等意思得相呼应。审文意,仍以自比冯唐为较恰当。以有异说,故附记所见。

[6]“会”,将要。假定的口气,有预期意。

[7]“天狼”,狼星。古代谈天文者以为主侵掠、盗贼、贪残等等。《楚辞.九歌.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时西夏常与宋开衅,词意盖有为而发。云“西北望”,地望亦合。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1]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3]。我欲乘风[4]归去,惟恐琼楼玉宇[5],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6],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7],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

[1]熙宁九年(1076),仍在密州。

[2]“天问”,《楚辞》篇名。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3]戴叔伦《二灵寺守岁》:“不知今夕是何年。”又《容斋随笔》卷十五“注书难”条引“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之句。按此二句见于唐人小说,假托牛僧孺作的《周秦行纪》。

[4]《列子.黄帝》:“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

[5]《酉阳杂俎》前集卷二:“翟天师名乾祐,峡中人。……曾于江岸,与弟子数十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随吾指观。’弟子中两人见月规半天,琼楼金阙满焉。数息间,不复见。”此词虽系想象,或亦用传说故事。

[6]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7]月渐西下,“转”“低”都指月的动态。

[8]“不应有恨”,指月而言,言月不知有人世的愁恨,它自己忽圆忽缺也就是了,为什么偏在离别时团圆呢?《司马温公诗话》:“李长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勍敌。”按石延年(曼卿)行辈甚先,东坡可能借用石句,而变化出之。

[9]仍双绾人月。“婵娟”,美好貌,亦作美人解,这里盖指嫦娥。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又《秋霁寄远》:“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陆畅《新晴爱月》:“野性平生惟爱月,新晴半夜睹婵娟。”宋时盖有这样的俗说:逢八月中秋节,各地阴晴均同。东坡似亦信之。其《中秋月诗》三首之三:“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自注引他友人文生转述海贾的话:“虽相去万里,他日会合相问,阴晴无不同者。”以现在看来,这也不过文人说说罢了。

浣溪沙[1]

旋抹红妆[2]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3]门,相排踏破蒨罗裙[4]。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5]。

[1]元丰元年(1078)在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原五首,今录四首。

[2]“旋”,匆忙迅速,有临时做起来之意。“抹红妆”,搽脂粉。这些乡女本不曾打扮,因看使君而临时打扮。

[3]棘,丛生的小酸枣树。“棘篱”,以棘为篱笆,犹木槿亦可为篱,称“槿篱”。

[4]红色称茜,“茜”“蒨”字通。上片似乎白描,亦有所出。杜牧《村行》:“篱窥茜裙女。”这里将一句化作三句,而意态生动。

[5]收麦的社,赛神的村,都是复合的名词,大众借土地祠来打麦子,又为感谢而祭神;野鸟想吃剩余的祭品,有个老头喝醉了睡在道旁,写农村得雨后欣喜的气象。

麻叶层层苘叶[1]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2]。垂白杖藜[3]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4]。问言[5]豆叶几时黄?

[1]苘麻(苘音倾),即倾麻,亦麻的一种,叶似苎而薄。

[2]络丝娘,指缫丝的女郎,承上“煮茧”来。项斯《山行》:“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又从前江南养蚕的人家禁忌迷信很多,如蚕时不得到别家串门。这里言女郎隔着篱笆说话,殆此风宋时已然。

[3]“藜”,草本植物,其茎可作杖。垂白杖藜形容老叟,而将“老叟”省去。杜甫《屏迹》三首之一:“杖藜从白首。”

[4]“捋青”,摘取新麦。“捣麨”(麨音炒,炒麦),将麦炒干后捣成粉末。汉桓帝时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东坡词》傅注:“青者已足捋,而枯者可为麨矣。”以久饥得饱,故曰“软饥肠”。软有慰劳意,以酒食相慰称“软脚”。《海录碎事》卷六“酒门”:“玄宗幸杨国忠第,出有饮饯,还有软脚。”(引《开元传信》,当是《开天传信记》)又“宴会门”:“郭子仪自同州归,诏大臣就宅作软脚局,人率三百千。”(引《大唐遗记》)这样说法至宋时还有,本词作者有《盐官部役戏呈同事兼寄述古》诗:“耐寒努力归不远,两脚冻硬公须软。”

[5]“问言”有慰问之意,当系作者自谓。下片写夏收季节,久饥村民,生活转好,又在期待收成的种种情景。

簌簌[1]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2]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3]。

[1]“簌簌”,形容枣花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元稹《连昌宫词》:“风动落花红簌簌。”

[2]“牛衣”,编麻或编草披在牛背上的。《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这里只不过说卖黄瓜的,衣衫蓝缕。

[3]下片就自己来说。野人,乡下人,即农民。日高人渴,应该是很想喝茶,却用“漫”字。漫者,随随便便,并无“很”“甚”等字义,这里有“胡乱”的意思。正因十分渴,胡乱地想喝点水,所以不管那个人家,就去敲门借茶,即所谓“漫”也。作者有《偶至野人汪氏之居》一诗,其首句云“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本篇正同,诗意自分明。词分为两句,将“漫”字用在上句,作为思茶之形容,便觉得不大好懂,其实意思完全一样。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东坡诗词所本。

软草平莎[1]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2]。日暖桑麻光似泼[3],风来蒿艾气如薰[4],使君元是此中人[5]。

[1]“莎”,莎草,音蓑。

[2]《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两人以二耜并耕,叫“耦耕”。“何时收拾耦耕身”,身在宦途,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作者平素深慕陶潜,亦即陶诗《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意。

[3]“光似泼”,明如泼过水一般。

[4]“薰”,蕙草,一名铃铃香。《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本是名词,后来亦转作形容词,如前欧阳修《踏莎行》注[2]引《别赋》“陌生草薰”。

[5]作者常说他自己是农夫出身,如《题渊明诗》:“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萧萧暮雨子规[3]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1]元丰五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时与医人庞安常(名安时)同游,见《东坡志林》卷一“游沙湖”。蕲(音祈)水,今湖北浠水县。

[2]杜甫《到村》:“碧涧虽多雨,秋沙先少泥。”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暮雨萧萧郎不归。”子规,杜鹃的别名。

[4]“溪水西流”已见序文,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所出。《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记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就走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又晚唐周朴《董岭水》诗:“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东坡志林》卷一引此句作“君看流水尚能西”,君指友人,当是赠庞的初稿。

[5]白居易《醉歌 示妓人商玲珑》:“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这里说“休将”,乃否定语,反用诗意。

洞仙歌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1]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2]夜纳凉摩诃池[3]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4]。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5]。水殿风来暗香满[6]。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7];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8],金波淡,玉绳低转[9]。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1]孟昶,五代时后蜀的末主,在位三十一年。

[2]《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徐匡璋纳女于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陈无己以夫人姓费,误也。”

[3]“摩诃”,梵语,有大、多、美好等义。摩诃池在孟蜀的宣华苑,今成都郊外昭觉寺,传是它的故址。

[4]当以东坡此序为正,原作不知是什么词牌,故有“岂洞仙歌令乎”之说。宋人所传孟昶《玉楼春》词,即系就东坡此篇改写者。若系原作,则东坡既抄袭了,又讳言其所出,这当然是不会有的。其他的传说,如少年遇美人,以此叙自晦等等,恐皆不可信。

[5]《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6]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荷开水殿香。”王昌龄《西宫夜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风动荷花水殿香。”

[7]杜甫《玩月呈汉中王》:“关山同一点。”

[8]《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杜甫《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9]“金波”,金色的波浪,指月光。“玉绳”,星名,在斗杓之北。《汉书.礼乐志》、《郊祀歌》“天门”十一:“月穆穆以金波。”(《初学记》卷一引作“月移彩以金波”。)《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玉衡北两星为玉绳。”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金波丽 鹊,玉绳低建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1]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2]赤壁[3]。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5]当年,小乔[6]初嫁了,雄姿英发[7]。羽扇纶巾[8]谈笑间,樯橹[9]灰飞烟灭。故国神游[10],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1],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2]。

[1]唐白居易有《浪淘沙》词。

[2]《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授建威中郎将,……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郎”亦是尊称。

[3]作者所游的赤壁在黄州城外,也称赤鼻矶,与三国时赤壁之战云在嘉鱼县者不同,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有较详的辨证;但词人吊古,每借以咏怀,即地望稍误,正不必以词害意,且着“人道是”三字,见得当时人有这样的说法。作者《与范子丰书》:“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本未作决定。

[4]形容浪花。李煜《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

[5]“公瑾”,周瑜字。

[6]“小乔”,乔是姓,史作桥。《周瑜传》:“时得桥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注引《江表传》:“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7]《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载孙权和陆逊评论当时人物时,说吕蒙“言议英发”不及周瑜。

[8]“纶巾”,丝帛做的便巾,一般以青丝为之,有青白织纹的,名白纶巾。亦有紫色的。“纶”音关,羽扇纶巾,便装不是戎服,形容姿态潇洒,与“轻裘缓带”用法相似。这里承上周郎说。

[9]“樯橹”句,说火烧战船。李白《赤壁歌》:“赤壁楼船扫地空。”一本作“强虏”,恐非。

[10]“故国”,本意为旧都,这里不过说旧地,古代战争的所在。“神游”,犹言神往。

[11]这是倒装句法。“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即“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也。华发,斑白的头发。谁在笑?是自己笑,却不曾说呆了,与上文年少周郎雄姿英发等等,虽不一定对比,亦相呼应。刘驾《山中夜坐》:“谁遣我多情,壮年无鬓发。”

[12]“酹”,以酒浇地。这里只是赏月饮酒而已。《念奴娇》后来一名《酹江月》,又名《大江东去》,即从此词句摘出。本篇传诵很广。当时人以此篇与柳永《雨霖铃》词对比,“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亦见俞文豹《吹剑续录》。

临江仙[1]

夜饮东坡[2]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3],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4],何时忘却营营[5]。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6]。

[1]元丰五年作于黄州。原题“夜归临皋”,地近江边。

[2]东坡本是黄州的地名,作者在那边筑雪堂,准备躬耕。唐白居易在忠州时亦有东坡,苏轼仰慕前贤,即引来作为自己的别号。这里写从雪堂夜归临皋,行踪正和《后赤壁赋》所云相同。据《年谱》,元丰四年营东坡,五年筑雪堂。盖其时雪堂尚未造好,故夜归临皋住宿。“东坡”,这里作为地名解。

[3]韩愈《石鼎联句序》称衡山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

[4]《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条:“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这里借古语,不全用其意。

[5]“营营”,纷扰貌,承上句来。此身为名利所牵,故非我有,什么时候才能忘却营营呢?《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6]苏东坡本是被看管住在黄州的。因这两句就引起谣言,说他挂冠江边逃了。郡守徐君猷急去看他,他正在鼾呼大睡。见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卜算子[1]

缺月挂疏桐,漏断[2]人初静。谁见幽人[3]独往来,缥缈孤鸿影[4]。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5]。拣尽寒枝不肯栖[6],寂寞沙洲冷[7]。

[1]原题“黄州定慧寺寓居作”。

[2]“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3]《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幽雅。

[4]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5]“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6]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4]所引同书同条。《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傍。’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7]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一丛花.初春病起

今年春浅腊侵年[1],冰雪破春妍[2]。东风有信[3]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4]。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5]。衰病少悰[6],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7]。

[1]在阴历遇有闰月的年,其前立春节候较迟。虽交正月,过了年,却未交春,尚在腊月(十二月)的节气内,故云“春浅腊侵年”。“春浅”犹言春迟。腊,岁终之祭,祭日旧在冬至后约二十多天,称为腊日。《初学记》卷四:“汉以戌日为腊,魏以辰,晋以丑。”《梦粱录》卷六:“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这当是宋时的情况。

[2]春意在冰雪中含孕着等待展放,开下“东风”“花柳”等句。

[3]曹松《除夜》:“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4]“寒夜”以下三句,感觉兼有想象在内。其实并不必真暖和,却仿佛暖和了,暮鼓晨钟其实也还是平常的声音。却仿佛格外清圆了,写早春极细。这和下片“初日”“楼阁”句并用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之一:“旧注,俗以钟鼓声亮为晴占。”亦与此词意合。

[5]直说春来以后怎样怎样,在预期想象中。

[6]“少悰”,少乐趣。

[7]结句较衰飒,亦病后实情。全篇说冬尽春来,自己虽老病,而万物已有苏生意。

贺新郎[1]

乳燕飞华屋[2],悄无人槐阴[3]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4]。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5]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6],又却是,风敲竹[7]。石榴半吐红巾蹙[8],待浮花浪蕊[9]都尽,伴君幽独[10]。秾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11]。又恐被秋风惊绿[12]。若待得君[13]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14]。

[1]本词后片多咏石榴,如元吴师道《礼部诗话》称为“别一格”,同前《卜算子》注[4]引《苕溪渔隐丛话》之说;如清谭献评《词辨》说“下阕别开异境”;这类说法大意不误,亦未尽合。如本词下片并非只说石榴,参看《卜算子》词注[4]及下注[14]。

关于本词也有一些故事,有谓为官妓秀兰而作(见杨湜《古今词话》,胡仔已驳之)。有谓为侍妾榴花作(见《耆旧续闻》卷二),有谓在杭州万顷寺作,寺有榴花(见《艇斋诗话》)。这些都不过传说而已。如“寺有榴花”云云,疑即从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诗而附会之。

[2]燕子营巢,喜欢在雕梁画栋间。小燕学飞,夏初景象。杜甫《题省中院壁》:“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3]“槐阴”一作“桐阴”。

[4]“白团扇”见晋谢芳姿《团扇歌》。“扇手”句兼用《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晋书.王衍传》作:“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5]“谁来”,有谁来,言无人。

[6]“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仙人所居。“曲”,深曲之处。《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7]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8]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山榴花似结红巾。”山石榴是杜鹃花,一名映山红。这里借指石榴花。

[9]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

[10]《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盖初夏之时,千花事退,榴花独芳,因以写幽闺之情。”

[11]榴花多千叶重台的,此句与上“红巾蹙”句,并深得形容之妙。

[12]秋风摇落,不但千红早尽,亦万绿全消,是深一层写法。皮日休《石榴》:“石榴香老愁寒霜。”

[13]此“君”字与上“君”字,均指远人。

[14]“若待得”以下,作一句读。谢朓《王孙游》:“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大意正同。“簌簌”近接粉泪,远承落花,故曰“共”,曰“两”。用“若”字领头,全句只是虚拟,泛指落花,已不限于上文石榴。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2]。

[1]言春光已晚,且有思乡之意。《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传作者在惠州命朝云歌此词。朝云泪满衣襟,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见《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

[2]《诗人玉屑》卷二十引《古今词话》说此句:“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矣。”张释较详,又说“恼”为“撩”。按“恼”字仍从烦恼取义,被引起烦恼,即是被撩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