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 将绝句咏成绝唱
04-14Ctrl+D 收藏本站
绝句也叫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粹。它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说:远在晋宋时代,诗人论诗,常常说:“二句一联,四句一绝。”意思是说:每二句为一联,不管对不对,只要每二句末协一个韵,就是一联。每四句,即二联二韵,就是一绝。绝句这个名称,即源于此。而联绝也就成了诗的代名词。刘宋时,吴迈远爱作诗,宋武帝说他“联绝之外无所解”,就是说他除了作诗之外,什么都不懂。(施蛰存《唐诗百话》)
“绝”的意思是断绝。“四句一绝”是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古人称为“立一意”。五言的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的绝句简称“七绝”。
绝句虽然是从唐代流行起来的,但是并不产生于唐代,专家们对其来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还是认为,绝句起源于齐梁,来源于汉代诗歌。
绝句发展到唐代,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诗歌体裁,很多诗人用它来表情状物,抒发感慨,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而在作七绝的诗中,后人最推崇的还是王昌龄,后人将其称之为“七绝圣手”,他的《出塞》,更是脍炙人口之作: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关、山、月,总是唐代边塞诗咏叹不绝的意象,很多诗人都对之乐此不疲。如李白《关山月》起句就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关隘的冷峻,苍山的高远,明月的忧伤,结合在一起,就自然构成了边塞诗开阔雄浑而又凄凉伤感的气象。而王昌龄《出塞》起句更是将空间的边塞与时间的战事联系在一起:明月还是秦汉的明月,边塞还是秦汉的边塞,但是从古到今,那些出塞远征的将士又有谁是衣锦荣归的呢?诗人不是在将帅的旌旗下呼喊口号,也不是在暴力的阴影下歌唱杀戮,月光清冷地照在秦汉的关隘上,作者分明看到的是古往今来将帅宅邸房基下的累累白骨!战争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屠戮敌人的生命,还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可是利欲熏心的将帅们似乎根本不顾及这些,他们只顾着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而把大批的生命,包括己方和敌方的都送上不归的黄泉路。于是诗人愤怒地指斥:假如能有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良将,阻挡住敌人的进攻,难道不就可以保护住无数无辜牺牲掉的生命吗?边塞还是秦汉的边塞,悲剧也还是秦汉的悲剧,而只要统治者还是这样穷兵黩武,将帅还是这样草菅人命,这样的悲剧就永远不会停止。杜甫在《前出塞》里也有过同样的思索: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但是杜诗比起王昌龄的《出塞》,无疑显得过于直白,有些流于说教,缺少了诗歌的含蓄。前面虽然有“挽弓当挽强”几句造势,但是相比与王昌龄的秦月汉关,毕竟少了几分雄浑与壮阔。固然,这也有五古质朴、七律华丽的体裁方面的原因。因此,王昌龄的《出塞》被明代李攀龙誉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说:“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诗人首先应该拥有的,是一颗敏感而忠实的心,这颗心关注的首先是人心,不管这人心是在大漠风沙中,还是在楼台闺阁里。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高唱“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为什么也能咏叹丈夫外出征战的少妇的“小心思”了:
闺 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投笔从戎是很多男子永恒不变的愿望,自嘲“寻章摘句老雕虫”的诗鬼李贺,也慨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可是,当建功立业的浪漫色彩随着时间和等待被洗净磨淡之后,一身丽妆、流连高楼的少妇突然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柳枝是唐人赠别时常用的礼物。女子看见春日的杨柳,大概想到了送丈夫远征时的情景了吧?她大概还记得,自己曾经豪情满怀地鼓励丈夫一定要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光耀门楣;也曾记得,当时自己的心里,也有那么一点点“夫贵妻荣”的小心思、小虚荣。可是,在这春日的明媚中,女子对自己曾说过的话开始怀疑了:这样做,值得吗?流水易逝,落花无情,以厮守缠绵为代价,来换取功名利禄,是否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诗中的女子干脆得可爱:她“悔”了,悔就悔在正是自己把丈夫推出门,让他踏上万里征程,而现在,从来不知愁的自己,却要独自承受这“江水流春去欲尽”的等待。小小的一首诗,一波三折,在春日的阳光下偷偷晾晒出淡淡的愁绪,但透过这愁绪,却又给人以更深的思索。这首诗字字鱼贯而来,流畅通达,如一条小溪,婉转而来,又婉转而去,留下的,是耳边潺潺的水声和眼前潋滟的波光。
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区区二十八个字,传达出的,却是超越了字数篇幅之外的无限丰富的情怀和感触,词绝而意无穷。于是,七言绝句这种体裁,在王昌龄的手里登上了唐代诗歌的一个顶峰,成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