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不吃白不吃,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
04-02Ctrl+D 收藏本站
亲爱的唐穿团客人,前面我们说了不少穿越到唐朝的好处,但是单就“过节”而言,穿越到明清以前的中古社会也有些风险。除夕、清明、端午这些节日还好,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您也比较有思想准备,但是在其他时候,很可能突然一下子冷不丁冒出来个全民狂欢性的节日,别人都在欢天喜地做准备,您却一无所知茫然无措,这样穿越者身份暴露的可能性很大。
比如说吧,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春秋季,您正在家里闲坐打盹儿,当当当,大门被敲响啦,有人给您送了一份“转帖”。
您不知道“转帖”是什么?就是唐朝的通知单啦,不过因为当时纸墨都比较贵,印刷术又还没普及,唐朝人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大量印刷、到处发送转贴。一份通知一般只写一份,在纸尾写全需要通知的所有人名单,送到附近一家。这家人看完了,在纸帖上自己名字旁边做个标记,表示收到通知,然后由他负责送往名单上的另一家……这样按顺序传递,把名单上所有人都通知到,最后这张纸帖还要转回到撰写人手里。
您接过“转帖”,低头看上面写的是啥。
“座社局席转帖抄 社司转帖右缘年支座社局席 幸请诸公等 帖至 并限今月十日于节如兰若门前取齐 如若于时不到者 罚酒一角 全不到者 罚半瓮 其帖速递相分付 不得停滞 如滞帖者 准条科罚 帖周却付本司 用罚”[注55]后面是一堆人名。
您看不懂这是在说啥?这是在通知您过“社日”的时间和地点呢。要求这个月十号在附近的佛寺门前会合。如果您迟到了,要罚酒一角;如果您干脆一直没去,要罚酒半瓮。这张转帖您看完了赶紧传下一家,不准留在手里太久,如果不及时转帖,按“社司”的规定处罚。帖子转完了交回“社司”,作为处罚依据。
文字这算看懂了,但您知道“社司”和“社日”又是什么吗?
“社日”在中古唐宋以前,一直都是民间最盛大的狂欢节……是是是,我知道,“上元节”是夜间狂欢灯节,“上巳节”是水边狂欢节,“清明节”是野外踏青狂欢节,这又出来个狂欢节,唐朝的狂欢节还真多哈。“社日”可以叫作“乡村狂欢节”,它和农民、土地、耕作、丰收有着极为深厚密切的关系,每年到了这两天(一般是春季的“春社”和秋季的“秋社”),虽然城市里也过节,但有条件的市民文人都愿意往乡村跑,去感受那种如痴如狂的兴奋喜悦气氛。
历代皇帝大臣都动不动把“江山社稷”挂在嘴边,“江山”您当然知道是啥,“社稷”呢?这其实是两种东西,其中“社”指的是土地神,对对,后来演变成了“土地爷、土地奶奶”的那一对,而“稷”是指农作物之神,这两位合称起来,就是“民以食为天、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能动摇、中央一号文件”所代表的重要含义了。
唐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全国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维系社会运转的最主要产业也是农业。虽然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吧,但是自然村之内的各家各户也需要相互协作,比如灌溉系统怎么建造、维护、使用,牛马等数量有限的耕作大牲畜怎样使用才能发挥最高效率,农忙时集中人力干活,农闲时轮流休息,乃至哪一家婚丧嫁娶、盖房上梁、失火防盗,这都是需要协调互助的。所以各村镇都有乡民们自发成立的负责协调安排这些事的组织,这些组织的管理机构就是“社司”。
您问这些“社司”跟“村长、里正、保甲、村委会”什么的有啥不同?呃,其实都是历代的村民自治组织,人员也很可能重合,不过以“社司”的名义举行管理的活动,目的、范围明确,比如“渠人社”只管建护分配灌溉渠水;“丧葬社”是社员们谁家死了人,别人要帮助办丧事;“女人社”则是只限农村女性参加的互助共事团体。但是,这些活动中影响力最大、社员们也最重视的,就是“社日”了。
您再看一眼手中的“转帖”,记住过社日那天集合的时间地点,然后在纸上自己名字旁边画个圈点,表示已经收到通知,这就穿外衣出门去给下一家送“转帖”吧。走出门您就发现了,虽然离目前规定的“社日”还有几天,但村里已经开始烹猪宰鸡、搬运酒食、裁剪衣饰,忙忙碌碌热热闹闹地开始做准备啦。
跟其他节日不同的是,“社日”的具体日期经常变化,大体来说是二月份举行“春社”来祈丰年,八月份举行“秋社”来庆收获。唐朝曾经要求在这两个月的“上戊日”(每月上旬的戊日)来全国统一过节,但官方的规定自己都变来变去,而各地的各社司也会根据自身条件限制来临时决定“社日”日期,所以才需要“转帖”通知嘛。
“社日”主要有两大项活动:一是祭祀“社神”和“稷神”,二是祭祀以后的娱乐歌舞饮宴活动。您别心急,我们慢慢来体验。
祭祀活动一般会在村镇里的专门场地来举行,这场地里要有两位神仙的“神树”(可以理解为后世的“牌位”“神主”)。离着社日还有一天,就得有人来打扫祭祀场所、挖坑准备掩埋祭品、安排祭祀者和仪式用品的位置,同时主持和参加祭祀的主要人员要提前斋戒沐浴、修整身心。
到了社日这天,凌晨的时候,相关人员就要把祭品牲畜宰杀烹饪好,放在各自的祭祀器具当中。主事人在“神树”下面设祭“社神”的席位,在“神树”西边设祭“稷神”的席位,都是朝北的。
天亮以后,“社司”的最高主管“社正”,带着社员们进来啦。他们带着水器酒杯等器物,设在二位大神祭席的北边。开始祭祀,顺序是先祭社神,再祭稷神,往酒杯里倒满酒,倒在神前土地上让它渗入,主持人念颂祈望丰收、感谢神佑的祝词,大家一起跪拜磕头等。
给二位大神祭完酒,“社正”自己也按照程序喝一杯“福酒”,把酒杯还回去,大家磕头。最后一个步骤是掩埋祭品,把上供的肉食埋在预先挖好的坑里,请二位大神享用。这算是完成了“祭祀”这一环节。
唐朝人普遍迷信,大多相信这一年的收成好不好完全取决于“社稷”二位大神肯不肯施恩,所以村民祭祀他们时还是诚心严肃的。但是大家期盼过“社日”主要可不是为了朝神主磕头,有那年轻心急的,没等埋完祭品,已经跃跃欲试地想冲上街了,而街上也果然不负众望地响起了锣鼓箫笛声,“赛神”开始啦!
这种“赛神”活动,跟在我国不少农村地区至今还举行着的“庙会”“巡像”差不多,是把神佛塑像或神主装上彩车,在村内镇外大街小巷巡行。彩车用宝盖幡幢装饰,前后舞狮舞龙、踩跷奏乐,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咚咚咚的强烈鼓点震撼着人们的心绪,撩拨着乡民的情绪,即使不是文娱表演团队成员,人们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鼓点跺脚、鼓掌、踏歌起舞。您看您旁边的美女,毫不扭捏地伸臂过来了,您也别害羞了,抓住两边人的胳膊,臂连臂,腿并腿,一起跳起简单舞步吧!
“陵阳百姓将何福,社舞村歌又一年”[注56],就这样,“社日”的乡村,欢乐情绪迅速弥漫,整个变成了一个巨型歌舞场。平时生活节奏缓慢枯燥的农民们,在这一天尽情释放自己,会唱歌的、会跳舞的、会吹拉弹唱的,只要能弄出响动,都纷纷加入游玩娱乐大军的行列。他们穿上色彩鲜艳的衣服,抬出家里准备好的供食,边拜神边游玩,整个白天都这样度过了。黄昏以后,人们也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公共场地,把酒开宴,跟社稷之神一起享受新宰杀的肉食,大快朵颐。
农村生活清苦,平时能吃到油水的机会不多,更何况是如此痛快地吃肉呢。至于喝酒,很多地方都有“酿酒迎新社”[注57]的习俗,专门为了过“社日”而特意酿酒,让人们在这一天敞开喝个够。“酒熟送迎便,村村庆有年”[注58],乡民们聊着播种收成、打谷碾麦、盖房娶亲、家长里短,议论着今年社日哪支锣鼓队点子正,哪家百戏艺人耍得好,越说越高兴,酒也越喝越上劲。虽然当时没有高酒精度的白酒,乡人一般只能喝到自家酿熟的米酒,但等到宴席结束,“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估计您这时候也是脚步歪斜、一路走着一路扶持着高歌欢唱,披星戴月地笑闹着回家了。
正因为喜乐气氛如此浓厚,所以虽然城里也有“社日”,但很多人都愿意在这一天下乡,到农村来过节。朝廷对于民间举行“祭社”是积极支持鼓励的,因为这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不同层次的官方会出面组织社日祭社活动,皇帝还经常在社日里赐予大臣美酒、脯腊、海味、油面、粳米、药饮、酒、蒸饼、糫饼等物。县社以上的社祭通常由政府官员出面主持并由官方出资,县以下村镇里举办“社日”活动的花费,大多是“社员”们均摊公出,有些“社司”平时就注意积蓄,会存储一些物资,用来应付各种支出,也包括“社日”的开销。
总的来说,在唐朝农村里,“社日”的热闹喜庆程度恐怕仅次于“过年”,比端午、中秋等要重要得多。其实“社日”的起源很早,据说商周就有了,秦汉初兴,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唐朝进入全盛期,宋朝也还在一直举行,元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所以客人您穿越到唐朝农村里的话,一定要好好抓紧享受这个现代已经消失的古老节日呀。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张勃.春秋二社:唐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兼论社日与唐代私社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萧放.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孟宪实.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张宏梅.唐代的节日与风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注55:摘引自敦煌文书(斯一四五三号背/2)《座社局席转帖抄》,改动了原件中的错别字。
注56:引自罗隐《寄池州郑员外》。注57:引自韦庄《纪村事》。
注58:引自殷尧藩《郊行逢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