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孕育创意的生活日志
04-13Ctrl+D 收藏本站
到目前为止,我介绍了积累知识生产素材的方法——将信息纳入笔记本。采用之前介绍的技巧,将信息集于一册笔记本中,便能方便地查阅所需的信息,或者孜孜不倦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抑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接下来在本章,为将作为素材的笔记本变得更有深度,我将进一步介绍“生活日志”这个技巧。通过生活日志,你可以把作为知识生产素材的笔记本变得更加实用。
用日志留住未经加工的生活
首先,让我对生活日志这个词语进行一下说明。所谓生活日志,顾名思义,是指对日常生活和人生感悟的记录。因为日志这个词本身含有一种航海日志和测试记录的含义,所以如果将生活日志当成“自我之船的航海记录”,可能比较易于理解。
人虽然不可能像船一样,以遥远之地为目标开始旅程,但无论是谁,都在时光流逝中前行。30 岁的人完成了 30 年的旅程,60 岁的人已经在这个世界上走过了 60 年。请把这样的“时间之旅”当作生活日志。
例如,我的笔记本中记着突发的灵感、剪下的新闻与会议记录等,并非全部与工作相关,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对饭菜和睡眠时间的记录
·对这一天工作内容的记录
·吃午饭的餐馆的筷子包装
·散步时的快照
·收到的特产的说明书
·画出路线的地图
诸如此类的内容混杂在一起,即为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日志。
生活日志和普通日记或日志的区别有以下三点。
①没有严格的字数和版面要求
因为日记是记录每天从早到晚的活动,所以大多会定好时间或空间上的量,如“这一段空间内”或“三行”。
而与之相对,对于何时写些什么,生活日志没有相应的硬性要求。只要有时间,什么时候都可以写,内容少则一句话,多则几页纸。有时没心情,连着几天不写日志,也不会产生挫折感。
②比起感情更注重事实
日记重在记录内心的真实感受,或是“对人对事的自我反省”这样比较细微的心理感受。
与之相对,日志则重在纪实。虽然也有以抒发所感所想为主的时候,但大多为记录当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这种内容。
③可以粘贴资料代替书写
商店的卡片和价格标签、照片等只要能用,都可以贴上去,然后记录下自己的直观感受。不用花时间推敲如何书写,而要让贴的资料和记的笔记发声。
粘贴资料代替书写,并非只是因为简单。贴得越多,可以记录的事就越多,也就越有利于知识生产。这并不难,像拍摄街景照一样直接记录下日常生活就好。
通过手写保留原汁原味
使用手写或胶水粘贴资料等手工方式处理信息,便可以把当时的心情和气氛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例如,在基本都是大大咧咧的字体的笔记中,有些地方挤着密密麻麻的细小字体,仅仅是看到这种字体,就会知道那时候遇到了什么麻烦,导致情绪低落,这样就能重新体会当时的感觉。
另外,看到已经变皱的展览会门票,就能逼真地还原当时的情形:“这个展会的票太抢手,我等了一个半小时才买到,而且那天特别热,我等得汗水直流。”
你不光能像这样重现当时的生活状态或心情,也能明白自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了新创意,写或贴某些段落的目的为何,当时的心态如何,这就是手写和粘贴的优点。
完整地写下体验过的事或者当时的情况需要很大力气,恐怕很难坚持。和上司一起去喝酒的时候,受到上司的鼓励或者工作方面的启发的时候,想把上司对你说的话完整地记下来是相当费力的一件事。而如果使用生活日志的方法,只要把商店里的卡片贴在笔记本里,把印象最深的话记下来就可以了。
参观古城的相关记录
用从宣传手册上剪下的照片来保留当时的感想和体验,有图有文,比仅有文字或照片更富有表现力。
参观人物纪念馆的相关记录
将某片土地蕴含的独一无二的信息生动形象地保存下来是很重要的,同样,在信息输出时还是要有实际体验,才能更有自信。
如果卡片上写有商店的信息,再次阅读时,就会想起当时的情况:“在那个街道的小酒吧里,我认识到在成为中坚力量之后,学习仍然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手写和粘贴,那些语言之外的信息才能被轻松地大量保存下来。
主动决定何时记录
那么,具体该怎么开始记录生活日志呢?
因为无论是使用手写的方式还是将资料贴上去,都会保留当时的氛围,因此没有必要受制于“每天晚上写三行”之类的规则。“睡觉前将一天的记录整理好”这样的做法,就像记日记一样,很容易令人感到不胜其烦。
所以,在路上或者休息时,稍有空余时间,就可以记录下之前的行动,或是把能够唤起你记忆的东西贴上去。我推荐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写日志,内容包括以下三类。
·睡眠时间 S
·吃过的东西 E
·读过的书 R
在白天乘车或者工作疲惫时,不管怎样,先打开笔记本把这些事都记录下来,不过未必要写成文章。
[130725]早晨
S 22~5
E 纳豆蛋卷·米饭·味噌汤
R《劝学篇》(福泽谕吉)
现在要去大阪站
就这样使用记号简略地记下来。你记录的都是最基本的信息,一分钟都用不上。同时,昨天晚上看的电视节目的感想、早餐时和家人的谈话内容、早起时的身体状况和心情等等,只要有兴趣,都可以记下来。这时,如果昨晚躺在床上想过的事情突然浮现在脑海中,就可以写更多了。
意外的是,这种顺带着多写几句的做法其实很重要。一旦开始生活记录,你就会意识到,尽管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很多灵感,但那些到现在都没有被记下来的都烟消云散了。
日常记录的三大优点
按照这种方式养成在日常生活闲暇时做记录的习惯,你就能更有效地利用笔记。特别是在饮食和睡眠方面,养成记录日志的习惯有以下三个优点。
①消除选择带来的压力
你如果想着“想到什么好东西就记录下来吧”,可能反而写不出来。我想,这恐怕是因为你会在无意识中纠结某件事是否值得记录、不记录行不行这种问题。因此,将饮食和睡眠等可记可不记的内容记录下来的话,就会产生写什么都可以的心情,也可以消除凡事必须做好的负担心理。重要的是养成写作习惯,到后来,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记下浮现在脑海中的事物。
②顺便启动思考
虽然记录是很简单的事,但当你习惯用笔记本记录生活点滴后,每天就会更多地接触笔记本,也会更频繁地把刚刚想到的点子顺手记录下来。我在上文提过,如果在早上记录睡眠时间,也会把昨晚的灵感和做过的梦记录下来。
另外,在记录的时候,也能看到前几天写下的想法,快速翻阅写得满满的笔记本,就可能想再读一遍剪下的新闻记事。用一点点时间去开动脑筋,长此以往,积累的想法是不容小觑的。
③促进深入写作
决定记录之后顺手记录其他内容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想认真写下来的东西,可能是积累很久的情感,也可能是反复思考之后下的决心,总之,非写不可的感觉会像决堤一般涌现。
这种思绪和普通的灵感不一样,关键是可以深化对问题的思考,帮你扫清烦恼,重新审视自己。你不是因为感觉很强烈才写的,实际上是因为在写才有了强烈的感觉。
通过记录生活日志,笔记内容变得充实,更能满足知识生产所需素材对多样化的要求。
记录使人快乐
你要做的是将体验过的事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或许有人会说,“我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并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趣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试着从将工作内容逐条写下、将买过的书的腰封和衣服的标签贴在笔记本里这些事开始吧。
即便只做了这些,之后重读笔记时,你也会想起“那个时候,促销活动的企划会议从春天开始开了很多次;我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买了教材来自学;为了演讲,特意买了条新领带,并为经济危机之后何去何从而感到不安”,通过这样的方式,你会身临其境一般重现当时的情形。
长途旅行时,我们经常会写旅行日记,以记录的形式把感受整理一遍,就能将其牢牢地刻在脑海里,旅行的体验会让人感觉浓烈而充实。或许能写旅行日记的只有去旅行的人,但对时间的记录,也就是生活日志,无论是谁,现在马上就可以开始。我们无论生活贫富,都平等地拥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时间。生活日志不仅能在知识生产中发挥作用,还能使做记录的人变得幸福、快乐。
将收集到的素材用于知识生产
通过这些方法收集的作为生活日志的私人行动记录以及感想,可以成为很好的知识生产素材。关于如何从素材中得出成果,我会在第五章内详细介绍。在这里就举一例做简单说明。
前几天,我翻阅笔记时看到上面贴着这样一条内容。
在地铁里读报纸。看到北陆新干线的年表。用手机应该就能看到,但估计是不会看的吧。
这是我在假日里去玩的时候,在地铁里写的笔记。
补全成能看懂的形式,便是如下内容。
在地铁之中,我闲来无事,便仔细地阅读了报纸上的关于北陆新干线整修计划(1967—2025)的年表。但是在手机上肯定也能看到同样的内容,这种无聊的东西谁会去读呢,我肯定不会。
因为笔记可能存在想法不够统一的问题,偶尔在地铁中看报纸(不看手机)时,会一边想着“我为何要看这么无聊的报道呢”,一边记录下行动,于是不知不觉间把这条笔记写了下来。
再次读笔记的时候,我一下就明白了。这个素材可以用在“是选择纸质还是网络媒体”的话题上。人们总是说:“新闻在网上看不就好了吗?”确实,速报可以在网上看到,而且也能在手机上轻松地阅读,但是一直以来就是感觉缺少了些什么,为了说明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我发现这条笔记给我的视角是很有用的。
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不同,存在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框架。人们会在这个框架中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他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并不会在意的内容,一旦出现在框架内,就有了被读到的机会。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在网上可能不会读,但在纸质媒体上就会去读一读”的可能。
类似这样的想法,即便是坐在座位上也未必能想到,所以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灵光一闪”的时刻。
此外,个人发现是最适合作为文章素材使用的。因为素材并非来源于他人,而是自己搜集的,就没有必要征求别人的许可,也不会因为过度使用而失去新鲜感。
当然,并非所有情况都像我给出的例子那样,可以原封不动用在文章里的情况很少。但是,即便照搬比较困难,也可以将其视为着眼点,培养问题意识,用来引入话题。比如需要写 4 000 字的随笔,那么有 5 个左右的构想便可以动笔了。
诸如此类的构想,不仅限于写文章,还可以作为企划案创作材料、报告中的小插曲以及和他人闲聊时的谈资。
多样化素材孕育奇妙组合
将生活日志融入笔记,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信息的内容便渐渐丰富起来。在最开始时只包括与工作相关的笔记本,渐渐也增加了一些其他元素。如下文所示,我某一天的笔记包含很多内容。
·星期天去参观古墓时的活动记录
·骑自行车出游时的记录和之后想去的地方
·音乐家所写的随笔中的文字
·孩子说的令我印象深刻的话
·关于鳗鱼养殖的报道
·关于为何要工作的思考的记录
·漫画《戈尔戈 13》的读后感
·对于文化“巡礼”的思考
要说和工作是否有关,实际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你要是问我这些信息对个人知识生产是否有用,我会说“很有用”。
混杂在一起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会刺激人们进行扩展思考,促进灵感的产生。这种感觉是很难用文字形容的,每次看到这些资料和记录,我都能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比如说,如果以现在的心情来看上面的信息,脑海中就会浮现“工作到底是什么”这样模糊不清的问题。
“有意义的工作是指什么?古人倒是修建了这样一座有意义的坟墓。”
“如果说工作才能展现人类价值的话,那么老人和小孩都是没有价值的吗?”
“戈尔戈之所以厉害,难道不是因为他所做的都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人吗?”
像这样得不到答案或是还没有整理好的心情,会一直在心中徘徊,挥之不去。我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因为如今的我对工作抱有说不清的情绪。
我是因为心情如此才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还是因为记录下这些信息才产生了这样的心情?这一点虽然说不清楚,但我能意识到收集资料和不经意间记录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人被自己都未察觉的潜在需要驱使而做出的反应。
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你可以通过这些散乱无章的生活日志,得到意料之外的灵感。这样日复一日地考虑在他人眼中无关痛痒的东西,时间一久,也许能在企划的主题设计和文章创作方面对你起到很大的帮助。
知识生产需要琢磨。不需要人云亦云,也不需要表达人尽皆知的东西,需要提出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出人意料的想法,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
日常的举一反三和积累对提炼关键要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生活日志,暂时遗忘自身的常识和定论,我们便可以像儿童一样思维活跃。
另外,在举一反三和积累时,要尽量选择距离现代日常生活较远的内容,例如自然科学和历史这类知识。比起与工作相关的信息,这类知识反而更能促进思考,激发脑部潜能。
信息之间会如何相互关联,又会产生什么?这些都是无法预知的。所以,为了能发现意外的组合,我们往往需要尽一切可能把所有触动内心的信息不断记录在笔记本上。生活日志让笔记内容变得丰富,这也说明,要为知识生产准备好适合它的沃土。
笔记本就是另一个自己
为了培养知识生产的土壤,我们不仅需要工作的笔记和资料,还需要日常生活和休息日的活动记录。这样做,笔记本就染上了令人恋恋不舍的温馨感。
每一页笔记,都记载了自己度过的时光,贴上了各种各样的纸制品,可以说,最后留下来的那册厚厚的笔记本已经化身为你度过的那段时光本身。
·从事过什么工作?
·过了怎样的家庭生活?
·读过什么样的书?
·去过什么地方?
·考虑过什么事情?
你的一切都被写进了笔记本。原来什么都没有写的薄薄的笔记本变成了现在这么厚,增加的都是你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你看到书架上排列着已经写得满满的笔记本时,就好像看着自己的简历一样。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干什么呢?
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在想什么呢?
一天又一天,我是怎么度过的呢?
翻看特定时间段的笔记本时,偶尔也会发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有用的内容,看着笔记本的封面,你就会开始想里面写着什么,从而回顾一番,也是相当有趣的。
我想推荐大家回顾一些比较老的笔记,不要带任何目的,只是随意地翻翻看。
你看到曾经自己憧憬或喜欢的东西时,一定会思绪万千。
“我性格倔强这一点倒是完全没变啊。”
“即便是现在,我还是说着同样的话。”
“现在做的工作完全不一样了,但本质上是相通的。”
反复认识到这些情况后,你就会知道在之后的人生中要做什么,以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是什么。你想读的书、想进修的领域、想表达的话语会慢慢变得明确。这些东西,从广义上讲不也算得上知识生产吗?
脑海中的笔记本
遇到感兴趣的内容就剪下来,把想到的事也记录下来。这样的话,笔记本里就全是自己的要素。工作或生活中的主题或问题也就一清二楚了。
比起结果,更重视对过程的评价
生活日志不仅能为你提供思考的灵感,而且还能从精神层面支持你。例如,保存下来的纪录,经常有助于你保持工作热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努力过却不尽如人意的事,认真写过的文章要重新写,企划案没有通过,就会产生“啊,真不想干了”的心情。
但是这种时候,让我们暂且不论结果,来看看之前的过程吧。也就是通过生活日志回顾自己曾经努力的时光。
你看着笔记的时候,会知道虽然没有呕心沥血那么夸张,但是自己至少曾经拼命努力过。你也许偶尔会想,“外面的天气明明那么好,我却只能一天到晚在办公室里敲键盘”,那么,那些力气和时间都白费了吗?
但你会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了,或者工作时集中力更强了,如果能这样想,便能感觉到意义。
当然,在商务工作中“结果就是一切”的想法的确是根深蒂固的,但它的重要性是不是被过分强调了呢?
请想一想,完全没有用功学习就去参加考试结果落榜了,和用功学习后参加考试结果落榜了,这两种情况结果相同,却有着绝对的不同。
在工作中,即便没有得到成果,也要毫不气馁地做下去。特别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做什么都看不到未来,即便如此,也必须保持那份工作热情,哪怕屡战屡败。
如果没有生活日志,你也许只会记得不尽如人意的结果,甚至会记忆模糊;但如果用生活日志的话,你可以亲眼看到自己曾经的努力和辛苦,即便没有任何结果,曾经的努力也会成为自己内心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