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是大师,就是巫师吗?虚假的二难境地

04-13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典型案例

据报道,有主持人针对一位学者提出了如下问题:“有网友称你为‘国学巫师’,也有网友称你为‘国学大师’。你认为哪个名称更适合你?”

逻辑辨析

主持人的问题中有两个选项,要求回答的人从中选择其一。对于回答者而言,这是一个为难的选择。因为自称“国学大师”似乎有失“国学”或者“大师”的风范,也不会有学者自我认同为“巫师”。既然这两个选项都不是回答者愿意接受的,如果必须选择其中的一项,对于选择者而言就是一个二难境地。

当然,被提问的学者其实并不必须要从上述选项中选择其一。他完全可以回答说:自己既不是国学大师,也不是国学巫师。他可以选择做一名传统文化的研究者。

知识链接

二难推理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其中包括构成式和破坏式。从逻辑的角度看,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共同作为前提从而推出结论的一种推理。二难推理的构成式是指前提中的选言判断断定了假言判断中的前件至少有一个会成立,结论断定前提中假言判断的后件至少有一个会成立。二难推理的破坏式是指:前提中的选言判断断定假言判断的后件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在结论中断定前提中假言判断的前件至少有一个不成立。

“二难”的名称其实不是就推理的逻辑特征而言的,如上所述,二难推理是正确的推理。二难推理构成式的结论所断定的内容往往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甚至是人们拒绝的;而二难推理破坏式的结论所否定的内容往往是人们所向往的。二难推理的结论或者是要人们接受他们本来希望逃避的,或者是要人们割舍他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所以,从接受心理的角度而言,这是二难的选择。“二难推理”也因此得名。

以推理的眼光来看,二难推理是正确的。但是,以论证的眼光来看,利用二难推理来进行的论证未必是好的论证。因为好的论证至少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前提(论据)为真;从前提可以逻辑正确地推出结论(论题)。如果前提之一的选言判断所罗列的选项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而只罗列出了两个极端的选择,这样的论据(前提)的真实性就是可疑的或虚假的,因而不符合好的论证的第一个要件。这样的“二难境地”就是虚假的二难境地。这样的论证就是谬误。

扩展延伸

我们所熟知的一个二难选择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语出《孟子·告子》。但是,如果没有“不可兼得”的明确限制的话,就并不存在必须割舍“鱼”或“熊掌”的艰难选择,因为存在着一种选择,既要鱼也要熊掌。在没有明确限制的条件下就认为这是二难选择,就是“虚假的二难境地”的谬误。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勤思多练

请指出下列对话中包含怎样的二难境地,并指出它们是真实的二难境地还是虚假的二难境地。

(1)妈妈:“亲爱的,医生说你必须少吃至少20%。你太胖了。此外,明年夏天我们要去欧洲旅游,我们不能带着你多余的赘肉一起去。”

儿子:“得了吧,妈妈!医生想叫我做什么?把自己活活饿死?”

(2)2000年秋天,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在美国,由发电厂引发的大气污染每年会引起三万多名美国人死亡。第一能源公司的发言人拉尔夫·迪尼古拉这样回应这一报告:“站在一旁对存在的问题大放厥词是一回事,而以一种在环境方面负责任的方式生产可靠而廉价的电力则是另外一回事。尽管有些人愿意在他们的后院中种粮食、踩脚踏车给医疗诊断设备提供动力,但并不代表其他人也愿意这样做。”

(3)记者:“你认为自己是实力派还是偶像派?”

陈坤:“你觉得是什么派都行,比如少年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