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恼人但正常的幼儿行为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到目前为止,我们很少提“教育”这个词。事实上,整本书都是有关教育的,就像我们在第1章里讲到的,真正的教育来自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8亲密育儿法的一个好处是能让你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能帮助孩子把行为引向理想的方向。

教育的真正含义

在给18个月的宝宝做健康检查时,经常有妈妈问我:“我现在应该开始教育孩子了吗?”这些妈妈不了解,她们和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教育。我们相信,教育从宝宝一出生就开始了,从第一声哭到第一次说“不”,都是你和宝宝之间的互动。在不同的阶段,“教育”这个词有不同的含义。

教育从出生就开始了

教育一开始是作为一种关系,而不是一连串的方法。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亲密接触的阶段——在出生时就开始了,并且随着你和宝宝的成长而发展。亲密育儿法的三大要领(母乳喂养,经常抱着宝宝,以及积极回应宝宝发出的信号)事实上就是你最早的施教行为。接受亲密育儿法的宝宝会感觉良好,而感觉良好才更有可能表现出好的行为。接受亲密育儿法的宝宝会更听话,因为他信任父母。这样的宝宝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里就知道,这个世界能回应他的需求,是个值得信任的地方。

实行这种育儿法的父母对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喜好和能力都非常敏感。他们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的父母和孩子,自然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关系。随着这种关系的成熟,父母能更好地传达出他们所期望的孩子的行为,而孩子也能更好地理解父母的期望。父母教得好,孩子也比较能接受。每一次互动,父母都对自己的方法更有自信,而不会因为失败而绝望地从书本上或所谓的教育专家那里取经。因为对宝宝反应积极,敞开心扉,所以这些父母不会让自己拘泥于某一套方法。他们知道,教育要随着家庭条件和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做出调整和变化。

第一阶段的教育是父母、宝宝相互依赖的养育过程,是双方行为互相塑造的过程,有助于他们互相了解和信任。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和宝宝才能更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教育阶段——设限。

倔强的固定思维

幼儿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不会轻易接受改变。用大人的话说就是“主见”。两岁的幼儿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当涉及到人、地、事时都有很强烈的固定思维,甚至可以用“顽固”来形容。这些宝宝喜欢有规律,不愿接受任何变动。

高明的谈判大师推荐一条重要原则..如果你想说服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你必须先找到他的立足点,然后渐渐把他向你希望的方向引导。父母可以利用这一谈判原则来对付一些常见的麻烦,比如说带孩子去超市。形成一种固定地逛超市的习惯,坚持下去。史蒂芬非常喜欢一种水果棒棒糖,他小小的脑袋里早就知道,当他来回地穿行于超市的货架之间后,最终总会在某个货架上拿到一块棒棒糖,这点他已经牢记在心,并且早就期待着了。在逛超市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时地向他保证“我们待会儿去拿棒棒糖”,可以让你从容地完成一周的釆购计划,而且省了小家伙发怒、闹别扭的时间。

“我的”和“我”是这个阶段的副产品。两岁的宝宝喜欢划定疆域,经常拒绝和他的哥哥姐姐分享空间。事实上,幼儿还没有形成“分享”的概念。因此在这个阶段吵闹和生气是常有的事。

设限

在我们家,我们相信“限制”的作用,这不仅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也是为了让父母的头脑保持清醒。在这个阶段,教育指的是向孩子传达你的想法,比如说什么行为是你所希望的,好的行为能带来什么好处,什么行为是你不能容忍的,不良行为的后果,等等。当然教育也指充满智慧地将你的想法付诸实施。教育不是你单方面地对孩子做了什么,而是你和孩子一起做什么。你跟孩子的关系越亲密,就越能够设定“限制”。孩子会从这些限制中感觉到安全感。

了解正常的幼儿行为发展。在第22章中,我们已经介绍过幼儿的正常行为。通过了解一般幼儿的发展,以及你家宝宝的特点,你对宝宝的期望才能不高不低、恰到好处。如果你的周围有经验丰富的妈妈,对你会有不少帮助。(到你的宝宝4岁时,你对于教育孩子的认识,已经差不多能获得学士学位了。)宝宝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一些专门针对他能力的“限制”。12个月大的宝宝和两岁的宝宝,所需要的限制是不一样的。宝宝到了9个月左右,开始有个人意见,并不总是与你的意见相符。记住,强烈的意志是健康的表现。宝宝需要强烈的意志,才能到达接下来几个月乃至几年的成长里程碑。如果他毫无意志,怎么能够在无数次的跌倒之后再爬起来?

“我已经无数次告诉我那两岁的孩子不要去揪猫尾巴,可他就是不听!”这话听着耳熟吗?你的很多指示看起来没有被他听进去,不是因为你的宝宝目中无人,而是因为不到两岁的宝宝还没有能力完全理解你的指示。当你对两岁的宝宝说“不要在街上跑”,他表现得就像没听见一样。然而到了3岁,他就能给你一个眼神,表示“哦,好的,我记住了”。理解的能力是3岁宝宝比2岁宝宝好教的原因所在。

学会聪明地说“不'当你的孩

子从怀里抱着的小宝宝变成能在地上到处跑的小探险家时,你的角色也将扩大为一个限制设定者。孩子有了清楚的限制,才能安全地成长,而不用浪费精力去处理一些不确定的状况。作为父母,我们得管教孩子,但不是像控制木偶一样把他们管得死死的。在这个阶段,聪明的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的独立而觉得受到威胁,而是会找出办法引导孩子的行为。

让宝宝知道谁说了算。教育要持之以恒,另外要记住,持之以恒的教育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如果你的孩子伸手去拿一个不该拿的东西,你不要只是坐在椅子上朝他吼“不许拿”,而是应该走到他身边,拉着他的手,直视他的眼睛,引起他的注意,告诉他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语气要坚定,同时也要给他替代的东西玩。记住教育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就要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宝宝再顽固,也很难抗拒亲切的态度和好玩的东西。

指示要简单。对话能提高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但多余的话太多,会让宝宝不知道你要他做什么。玛莎笔记:早餐桌上,史蒂芬吃完了他的麦片,开始对我的咖啡感兴趣。我一遍又一遍地跟他讲,这是妈妈的杯子,不是他的,他不能碰。最后,当他失望得泪眼江汪地看着我时,我想起来我没有用他理解得最好的一个字:“烫”。当我最后告诉他“烫”时,他带着敬意重复了一下这个词,终于停止了想拿到杯子的努力。

教育要平衡。要给孩子适度的空间,这样他才能安全地尝试未知的事情。给他失败的机会。如果你一向都把他管得紧紧的,他就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永远不知道失败的滋味。有父母支持,他才能从失败中学习。比如说,与其限制孩子爬上爬下,不如给他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到处爬。

创造一个适合宝宝的环境。父母

必须扮演的角色之一是安全巡逻员,要比宝宝闪电一样快的小手更快一步。把家里不该碰的东西暂时放高一点,比不断地喊“不行”来得容易。不要老是喊“不行”,这要用在大事上。(关于“不行”的替代性做法,参见第526页。)这些方法只是带你入门。我们建议你自己“研究”,向你觉得会带孩子的父母请教,请他们介绍一些有关教育的书籍(没错,书可以补充你的知识,但不要被书牵着鼻子走)。成为一个聪明的教育者,不仅能让你自己的生活简单很多,对孩子的未来也有莫大的影响。

为玩具而争吵

“我们的孩子两岁了,玩的时候很有进攻性,总是会把其他孩子推开,抢他们的玩具。”这听起来也很耳熟,是吧?把几个孩子(或只有两个)和很多玩具放在一间屋子里,你就能看到冲突的画面了。不过首先你得知道进攻别人领地和保护自己领土的区别。这两者之间有时候是很难清楚地划清界限的。

丛林法则

一个方法是把你的孩子扔在一堆孩子当中,让他自己学会抗争。推得最用力、抢得最起劲的宝宝就能拿到玩具,这样的场景是小霸王的天堂。性格比较温和的宝宝可能会从这场弱肉强食的游戏当中退出,因为他对付不了这种进攻,也可能会应付自如,予以回击。换句话说,弱的变强,强的变更强。有侵略性的孩子意识到了进攻要付出的代价,而性格温和的孩子则学到了太温和就会吃亏。缓和一下这种场面吧。

坚持进行危险教育

刚开始为人父母时,我觉得打屁股是一个很有用的办法,可以让孩子知道很多危险的事情绝对不可以做,比如说一个两岁的孩子自己跑进马路。我相信,在孩子的心理和生理上都留下印记,他才能记住永远不要做这些。心理上的创伤远不如安全重要。后来,随着经验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懂得自我节制。现在我意识到,要限制孩子的行为,有比打屁股更好的办法。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玛莎笔记

当我们两岁大的孩子在院子里玩时,我就像一只虞一样盯着他。如果他离马路太近,我就会放开哚门大声喊:“不要上马路!”然后一把把他抓回来,大声告诉他靠近马路的危险。我不是朝他嗓嗓或是生气,我只是不由自主地表达我的恐惧,当孩子面临危险时每个妈妈都会有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我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我的恐惧,不让他有一丝怀疑。这个起作用了!他开始对马路有了一种很深的敬畏感,要过马路时会征求我的允许,知道我会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过马路。有几次,我不得不大声地警告他来强化这种健康的恐惧。只有在需要立即回应以确保孩子安全时,我才会用这种警告声。这种声音很难形容,是一种艮尖锐、#有力的“啊!”我从来不随便用它,也不经常用。平常的日子需要平常地对待。

管理孩子的游戏环境

想控制孩子的玩耍是不明智的,但你可以监督。对“我的”玩具的占有欲是幼儿正常的表现,会随时间自然改善。你可以想办法减少恼人的游戏冲突。

玩伴的组合。把两个进攻型的宝宝放在一起,打架是免不了的。碰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坐在他俩中间,让他们看到和平相处比打架更好玩。

当裁判。有时候你不得不当裁判,给每个孩子一个玩具,设定一个时间,等时间到了就宣布:“现在开始交换玩具。”

做示范。做示范非常重要。如果其中一个孩子正要往地上扔一个可能发生危险的玩具,如金属玩具车,你可以说:“车是在地上跑的。”然后向他示范该怎么玩车。

分享。如果孩子不肯让别人玩他的玩具,那么在朋友们带孩子来家里玩时,顺便让他们带些自己的玩具来。别人碗里的饭香,宝宝总是喜欢玩别人的玩具。当你的宝宝玩同伴的玩具时,他的同伴就会拿宝宝的玩具玩。宝宝很快就能学到,拿出一个玩具给别人,自己也能得到一个玩具。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占有欲很强,分享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除非他知道放弃一个玩具能得到另一个玩具。

不要硬抢。在给玩具和拿玩具时,教宝宝不要用硬抢的方式。(当他还很小的时候,示范如何“把它给妈妈”,而不是很快、用力地从他手里把东西拿走。)很多孩子并不介意和他人分享玩具,但他们不喜欢手里的玩具被夺走。当他们看到夺走玩具的小朋友胜利的眼神时,会觉得自己的玩具好像永远都拿不回来了。

如果为玩具的争吵还在继续,就把孩子们分开。

发脾气

还记得你最近一次大发脾气是在什么时候吗?成年人会发脾气,但我们会找借口来发泄。当我们的愿望没有达成,或因为做了错误的决定而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东西而生气时,我们会踩脚、摔门、扔东西、捶桌子和愤怒地大喊大叫,以此来发泄情绪。之后,你通常会感觉好一点,继续做该做的事。听上去很幼稚?但确实是成年人的表现。这种情绪中人的正常行为,加上幼儿摇摆不定的感觉,就是孩子发脾气的“原材料”了。

大多数发脾气的行为是由两种基本的感觉引发的。孩子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很想做某件事,但往往力不从心。这给他带来强烈的挫败感,然后用一种健康的发脾气的方式释放出来。第二,新的能力和想要当“大人”的愿望结合,会促使他想做成某件具体的事,这时候突然某人从一特别是他喜欢的大人在他的上空对他喊“停”。接受一个违反本意的外在力童是非常难的。他想变成大人,变得有力量,但现实却告诉他,他只是个孩子,他很愤怒,但又没法用语言表达这种愤怒,因此只能用行动来表达。因为他还不能理智地处理情绪,所以就会将内在的情绪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发脾气。

发脾气如何处理

发脾气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问题。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首先,你要意识到你不能“处理”脾气,你只能尊重它。它反映了孩子的情绪,这是他必须学会处理的。你没有必要为发脾气的原因或解决办法负责。你的角色是支持你的孩子。介人太多会妨碍他释放情绪,而关心得不够则让他疲于应付。这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又累人又烦人的体验。下面是几种可以缓和局面的方法。

找出导火线

记下宝宝发脾气的经过,找出导火线..他是饿了,累了?有什么他处理不了的情形?是什么引发了这些不好的行为?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去超市的时候总是闹,你就选择晚上或周末,人少的时候去超市,把孩子交给爱人带。注意观察脾气发作之前的征兆,发作前的几分钟宝宝是不是已经表现出不耐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开始抱怨,垂头丧气,或吵着要他没有的某种东西。在你发现这些征兆时就要赶快介入,赶在小火山爆发之前帮忙降温。

保持冷静

要做一个温和平静的好榜样,宝宝看到什么就会照着做。如果宝宝看到你发脾气,他也会模仿你。大一些的孩子没准能应付父母或兄弟姐妹的脾气爆发,因为他们能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你最后也可以以道歉和笑容来结束。而幼儿看到太多发脾气的场景会觉得迷惑不解,以为这是家里正常的行为模式。

如何引导冲动的行为

宝宝们通过做事情来学习。他们不断充实的小脑袋瓜会驱使他们去探索和试验新的行为,看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大人和他们自己。没有好奇心的宝宝才需要注意。

当宝宝想试验某种行为时,试着把他的行为往你能容忍的方向引导,这样对宝宝有学习价值。转移即将要爆发怒气的宝宝的注意力,能够免掉很多麻烦。

见过这种景象吧?宝宝在房间里玩球,很快就要把东西砸坏了,你朝他喊道:“不许扔!”然后从他手里把球夺过来。他立刻就会发作起来,又是踢,又是跺,躺在地上哭闹着不肯起来。

其实可以避免这种情形。如果你自然地从他手里把球拿走,并给他另一个较软、较安全的球,并告诉他“这个球更好玩”,怒气就不会爆发了。如果宝宝还是想要自己的球,那就把他带到一个更合适的地方:“我们出去一起玩。”这就是双赢:你达到了目的,而宝宝也玩了球。

谁在发脾气?“他就是知道怎么才能惹我生气。”一位妈妈向我们咨询如何处理幼儿怒气时这样说。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火药桶,孩子要惹你生气就太容易了,结果变成大人小孩嚷成一片。他已经失控了,你可不能失控。

首先.了解自己。如果孩子哭闹

或发脾气让你很生气或烦躁不安,你就必须想一想在过去什么能引起你这样的反应。有时候仅仅知道这其中的联系就能帮助父母用成熟的方式应对孩子恼人的行为。有些问题会牵涉到很深的原因,例如父母自己小时候就有受虐的经历,这时就必须寻求专业咨询。孩子的情绪健康意义重大,咨询或治疗会无丨你有所帮助。

不要自责。假如宝宝发脾气很容易让你烦躁,记住,宝宝发脾气不是你的责任,你也没有义务去阻止。宝宝乖不乖不代表父母称职不称职。发脾气是正常的行为,就像宝宝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经常跌倒一样。

隐蔽场所。孩子在公共场所发脾气是一件让大人很尴尬的事,在那种情形下,你很难把孩子的感觉摆在第一位。你的第一个念头更有可能是:“别人会怎么看待我这个妈妈?”如果你觉得尴尬,比如说在超市排认付款的时候,不要生拉硬拽,要平静地把孩子带到一个私密些的场所,例如卫生间或车甩,这样两个人都能尽情发泄,而不必担心他人的目光。

保持冷静。幼儿往往会在最不适宜的时候发起脾气来,比如说你急着准备一个派对,或者宝宝觉得父母不注意他的时候,这让你在朋友们面前很没面子。特别是我们对宝宝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时,宝宝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行为。指望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宝宝在面对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时还乖乖听话,可能要求是高了一点。选一个你俩都休息好了,也吃饱了的时候去超市,边逛边聊一聊要买什么,让他安静地坐在购物车里,当妈妈的小帮手。记住,他也是一个人。要把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说看医生一安排在一天里他行为表现最好的时候。到了一天快结束,他又累又饿(你也一样)的时候,期待他有好的行为表现,确实要求高了点。

聪明地选择战场。为了更轻松地度过爱发脾气的阶段,我们将宝宝的愿望分成“大事”和“小事”两种。乖乖待在汽车安全座椅上就是大事,没得商量,而穿红衬衫还是蓝衬衫就是小事了。服装颜色搭配与否不值得争吵。给宝宝选择的空间,或许能给父母和孩子两方都保留面子。“你想穿红衬衫还是蓝衬衫?”(其实他想穿黄衬衫)这样或许能解决争端。在我们家,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争论这些小事。如果孩子认为花生酱应该抹在果酱上面,不这样的话就拒吃,我们是不会跟他计较的。如果爷爷奶奶觉得奇怪,我就告诉他们,这不是溺爱。

何时让步

如果你觉得孩子动不动就用无理取闹的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要对他理直气壮地说“不”,而不是有气无力地说“好”(除非你觉得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否则只会助长宝宝的消极行为。在两岁到两岁半之间,宝宝已经能理解你对他说“不”背后的原因,如果你还是动不动就改变想法,会反过来助长他的不良行为。

轮鸟策略

孩子发脾气时,你是否应该置之不理?大多数时候,这种倣法是不明智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父母也需要处理孩子生气的机会。孩子发脾气时,你的关心给了他必要的支持,这时父母最好的一面能被激发出来。如果你的孩子情绪失控,需要帮助,通常你只要用几句抚慰的话或一点小小的帮助(“我会解开这个结的,你把鞋穿上”)就能让他缓和下来。如果他选择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那么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让他去做别的轻松的事。要敞开胸怀,保持开放态度。偶尔,脾气倔、意志坚定的宝宝会在发作时失控,你只要紧紧地抱着他,跟他说:“别生气,妈妈抱着你啊,妈妈爱你。”你会发现,他挣扎了一两分钟后,就会乖乖偎依在你怀里,好像是谢谢你把他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跟成年人喜欢向他人倾诉不幸的事情一样,幼儿也很少会独自发脾气。我相信,大部分孩子在发脾气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宝宝喜欢在熟悉和信赖的人面前发脾气,不是他想控制你,而是你让他觉得安全,有足够的信任。孩子发脾气经常是因为他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他通过发脾气来引起你的注意。在这种情形下,你帮他说出他想说的,了解他的感觉,通常会有效果。

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小孩

有些孩子就像火山,动不动就要爆发一次,把他们的情绪发泄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然后就会安静下来,等人来收拾混乱局面。高需求宝宝尤其容易发作,当他们的需要被忽视时,就容易发脾气。性格温顺的宝宝比较容易从不良行为中走出来,而意志强烈的宝宝则没那么容易转移注意力。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想自信、独立,但又不理解为什么他就不能拿水晶花瓶。在他想要的和他能做的事情之间有冲突。他明白自己要什么,但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要。当你告诉他什么行为不能接受,他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时,哭闹就减少了。但意志强烈的宝宝在这段宣布独立的阶段,冲突是少不了的。

大部分孩子情绪发作时,只要你面对面地紧紧抱着他,他就会安静下来。有些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孩子可能会在你怀里扭个不停,抗议你的限制。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觉得孩子需要抱着缓和情绪,那就抱着他坐在你大腿上,脸朝外。这种姿势少了些限制,却同样能给他安全感。而且这种姿势恰好能让你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为什么一个意志顽强的孩子因为分不开两块积木,或拿不出卡在沙发下面的玩具而感到挫败。和孩子坐在一起,成为他的伙伴,说出他的感觉:“哦,你生气是因为……”分享孩子的情绪是对有挫败感的孩子最好的安慰,让他感到你真的替他着想,同情他。你不能跟一个1#绪失控的孩子(或任何人)讲道理,要等他情绪安定下来才行。拥抱是很好的药方。

幸运的是,幼儿情绪恢复的能力很强,他们发脾气的时间一般不会太久,大人稍微帮助一下,就能让脾气消失,虽然这会让父母很累。发脾气是因为自我限制,一旦孩子能用语言表达情绪,你就会发现这种烦人的行为就减少了。

停止呼吸

这种发作的严重程度是五星级的,把孩子累得够戗,父母也吓得够戗。这种情形通常发生在身体受伤之后,例如撞到头或跌倒。愤怒到极点时,孩子会下巴颤抖,开始屏住呼吸,一开始因为生气变红的脸也开始发青。这个时候,你也吓得不敢喘气。正当你恐慌至极时,孩子深深地吸了—口气(你也是),没事了。虽然大部分宝宝会在晕倒前恢复正常呼吸,但有些宝宝真的会晕倒。这种吓人的场面跟疼挛一样。但晕倒过后,宝宝的呼吸很快就正常了,看起来也没有大碍。这种发作其实很少伤害到宝宝,但对父母可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在发作愈演愈烈之前,用语言和动作安抚宝宝,做些分散注意力的事。这种情形通常在宝宝两岁到两岁半的时候就消失了,因为那时孩子已经能够用语言表达感受。

咬和打

大多数玩笑性质的咬人和打人,虽然看起来有些讨厌,但这只是宝宝正常的交流方式,不是什么生气或攻击性的行为。宝宝的很多行为都集中在嘴和手进行,把这两者作为社交工具也是很自然的。宝宝喜欢咬和打不同的东西,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和结果。在发脾气时,幼儿往往会咬或者打父母,以及其他熟悉的看护人,而不是不相干的陌生人。不要认为这是针对你们的,也不要认为宝宝忘恩负义。

除了作为社交工具外,咬和打也有可能是不良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让被咬被打的人受到伤害。不要为此让宝宝戴口罩和手铐。下面有更简单的办法驯服这些小家伙。

教宝宝其他选择。教宝宝能表达感觉的语言和动作。帮他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而不是在你皮肤上留下永久印记:“不要咬……会弄疼妈妈!”教他其他的方法:“抱抱爸爸……来,拍拍手。”

找出导火索。记下是什么样的情形导致了宝宝攻击性的行为,例如拥挤的空间、周围其他孩子太多,或是一天结束时太疲惫。用孩子的角度看是什么事让他想要咬人和打人;他是不是累了,饿了,觉得无聊,还是环境让他发脾气?

玩温和的游戏。如果你察觉到孩子身上有暴力倾向,可以教他玩较为温和的游戏,比如抱抱玩具熊,抚摸小猫,玩玩洋娃娃,等等。如果你的孩子动不动就摔玩具,扔车,撕坏洋娃娃,说明他身上有一点暴力倾向。虽然这些行为也是正常的,但重要的是要用温和的游戏来平衡暴力的游戏。另外,要让宝宝明白用力拥抱(适用于父母)和温和拥抱(适用于小伙伴)的区别。

积极监督。在孩子玩游戏时要看牢他,并让别的妈妈有所警惕。如果你的孩子咬了或打了别的孩子,立即把他们分开,让咬人的小家伙单独待—会儿。独处时要适当地对他有所窨告:“咬人会疼,把别人弄疼是不对的,我们就坐在这个椅子上,想一想为什么你不应该咬人。”如果宝宝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励他说“对不起”。你的孩子应该意识到咬人会让他被带离游戏场所。这可能是他的第一课,知道不好的行为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移走聚光灯。咬人或打人的小家伙经常会成为被关注的中心:“看哪,他咬人!”如果你发现宝宝咬人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引导他养成其他容易被人接受的习惯。对他好的行为予以表扬,告诉他咬人的行为是不对的。

以身作则。在侵犯性的环境中生活的宝宝可能会变得有侵犯性。有一次,我目睹一个幼儿打了他妈妈,而她立即大喊“不要打我”,然后重重地打了他的手。很明显,这就是孩子学会打人的开始。你的孩子打了你,你不能还手。以不成熟的行为回应同样不成熟的行为,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

边讲边示范。如果他听不进去,用下面这个方法可以让他明白。让孩子把手臂紧紧贴着上牙,好像他要咬自己似的,但不要用那种惩罚性、愤怒的方式。让他看看自己手臂上的印记,告诉他:“看,咬疼了!”这种方法要在孩子咬人后立即使用,让他意识到咬人会疼。

小心关系受影响。小家伙如果咬人,可能会让你失去最好的朋友。宝宝咬人,父母会觉得尴尬,而宝宝被咬,父母自然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受伤害而不高兴。甚至你们双方有可能会吵起来。如果你的孩子会咬人或打人,要事先告诉孩子玩伴的父母,并向他们求教如何改善孩子的行为。幸运的话,他们也刚刚经历过这段侵犯性的阶段,会感谢你的坦白,给你好的建议。事先警告,也表示你关心他们的孩子会不会受伤。

在此提醒担心孩子被咬的父母,不要让咬人宝宝的父母觉得他们的孩子真是不乖(他们心里已经够难受了),多体谅他们的处境,主动提供帮助。这样不仅能维护你们之间的友谊,也能减轻对方的罪恶感,不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父母。

一旦孩子的语言能力进步了,他就能管住自己的嘴和手,这些不好的行为也会减少。

宝宝不听话

想一想什么叫“听话”。宝宝不听话,他不听谁的话?真正让你觉得麻烦的是他和你的想法不一致。你让他往西,他偏要往东,他是在听话,但他听的是自己的话,不是你的。他是在挑战你吗?不尽然。孩子并没有说“我不要”,而是说“我不想”。意志越强的孩子,抗拒得越厉害。性格比较顺从的孩子容易听你的话,而意志强烈的孩子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当他表现出“我不想”时,你要么让他变得“想”,要么用点辅助手段(如把他抱起来),心平气和地暂停争议,休息一下。

下午3点,你要去拜访.一个朋友,而你两岁的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你的理智提醒你该去赴约了,于是你和蔼但坚定地要孩子收好玩具出发。宝宝要么充耳不闻,要么用口头或身体语言告诉你:“不要!”你开始加大音量,但宝宝还是不为所动。然后,大喊大叫与拉拉扯扯的场面开始了,结局就是你把挣扎着的孩子“拎”出门外。参考第535页的“结束游戏”,了解一种可以让父母和孩子都少折腾的方法。

尖叫和哭哭啼啼

有一天,我对一位妈妈解释学

步期幼儿的正常行为时,她的孩子开始尖叫,她也立即本能地大叫起来:“不要叫了!”话音刚落,我俩都笑了,因为这种尖叫式的对话实在可笑。这个阶段是宝宝大叫和尖叫的高峰期,宝宝不是故意要惹你生气,只是在试验自己的声音,一是看自己的分贝能有多高,二是看看对别人有什么影响。而且似乎越是在安静的地方,他们越喜欢髙声尖叫。

我们的办法是这样的。告诉孩子你能接受的是什么声音:“让爸爸听听你好听的声音……”或者对他轻声细语,让他学会另一种游戏。马修第一次尖叫时,我们把他带到院子里,跟他跳啊叫啊,把这当成一个游戏。下一次他又开始在家里尖叫时,我们又把他带到院子里,重复这个过程。从那之后,一旦他开始尖叫,我们就立刻轻声对他说:“只能在草地上尖叫。”我们在他的小脑瓜里植人这样一个观念:尖叫只能在草地上进行,其他的地方一律不允许。在这个阶段,宝宝容易把某种活动与某个特定的地点联系起来。当马修忘了尖叫和草地时,这个吵闹的阶段很快就过去了。

宝宝早期的大叫和尖叫会有一种震慑的效果,让周围的人不得不停下来关注起这个发出巨大、刺耳声音的小家伙。同样,幼儿哭哭啼啼地抱怨,也是因为能起作用,如果宝宝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让你明白他的意思,这种表现恐怕还会继续。

孩子需要知道,愉'决的声音会得到愉快的回应。当你的孩子用正常、愉快的声音跟你说话时,立即给他一个回应,让他知道这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声音。有时候他需要大人提醒,什么样的声音能得到最好的回应。孩子一开始哭哭啼啼,你就要立刻引导他转变方式,“XX(宝宝的名字),你说话的时候声音很好听,用你好听的声音。”这样重复多次以后,父母很快就能把哭哭啼啼的习惯消灭于萌芽之中。除了知道抱怨哭闹不起作用外,随着宝宝话说得越来越流利,这个哭哭啼啼的阶段也会过去。

暂停活动

大部分两岁的孩子并不会听从你的建议,这时没有必要惩罚他或是生气,否则会妨碍“暂停活动”的教育功能。孩子必须知道,做了被禁止的事,就要暂停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让他有1~5分钟的时间暂停活动,乖乖在椅子上坐着。如果孩子不合作,你可以和他一起坐下来。也许你们俩都需要一点安静的时间共处。你可能需要按住他,他才会乖乖不动。让他说出他的想法,或者你来帮他说出感受。

吮拇指

有些宝宝生下来拇指上就有茧,因为在子宫里他就时常吮它。宝宝对吮吸的需求永不满足,总想坑拇指也是正常的。除了父母的安慰以外,自我安慰的能力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吮拇指和安抚奶嘴一样,与其说对宝宝有伤害,还不如说困扰了大人,因为你会担心:“我的孩子喜欢吮指头,是因为缺乏爱和安全感吗?”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很多健康宝宝在头几年里也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总是把拇指含在嘴里。

在最初两年,吮拇指一般不会引起牙齿畸形的问题。过了两三岁之后,习惯性的晚搏指会引起上排牙齿突出。根据我们的经验,给宝宝的手指上抹上味道不好的东西,限制他,或戴手套,作用都不大。到了继续吮拇指会影响牙齿的年龄时,宝宝基本也会懂这件事。整夜整夜吮拇指的小家伙才是需要担心的。作为对拇指的—个替代,给你的孩子一个可以搂抱的大玩具(如一个超大的泰迪熊,他睡觉时抱在怀里,就没机会碰到手指了)。一晚上检査几次,把拇指从睡着的宝宝嘴里拿出来。白天,让宝宝的两只手都有得忙,一旦他要把手指往嘴里伸,就引导他玩需要两手并用的游戏。在我们诊所,每当我想让孩子把手从嘴里拿出来,我就引导他先用一只手跟我拍手,然后用两只手。不要对孩子唠叨,不断地唠叨没准会有反作用。

对于希望矫正孩子吮拇指习惯的父母,考虑一下下面的预防措施:我们找到了唯一一项关于宝宝吮拇指习惯的研究,比较了50个习惯吮拇指的孩子和50个没有这种习惯的孩子。喜欢吮拇指的孩子有什么特征呢?研究显示,喜欢吮拇指的孩子一般是吃奶瓶的,而不是吃母乳,而且一般是根据时间表喂奶,而不是根据需要喂奶。96%的吮拇指孩子独自睡觉。不吮拇指的孩子就不同了。孩子断奶越晚,他吮拇指的可能性就越小。不晚梅指的孩子一般吮着妈妈的乳头入睡,而不是独自睡.这项研究表明,睡眠时宝宝容易回到类似在子宫里的状态,做出一些更原始的行为,如吮拇指,把手放在嘴巴里,等等。他们相信,如果婴儿能吃着母乳人睡,吮吸的冲动就得到了满足,睡觉时吮拇指的行为就不会发生。这跟我们自己的观察完全吻合:一种需要若在早期婴儿阶段得到了满足,就能逐渐消失;若早期得不到满足,以后还会再出现,有时候甚至成为一种不良习惯。在我们诊所,我们发现,吃母乳人睡,晚上不限制喂奶,不提前断奶的孩子,极少会习惯性地吮拇指。你不希望宝宝以后戴牙套吧?这真是一个天然、便宜又省事的办法。

避免轻视

孩子之间并不总是态度友好,大人对小孩有时候态度也不好。虽然父母不必处处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有些孩子对涉及自尊的问题会超级敏感,或者正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在我家,如果大孩子对弟弟妹妹说:“你真笨!”我们就会立刻说:“不许说这样的话!”对贬低、轻视喊停,这是父母的直觉在起作用。

有时候,在心理脆弱的孩子眼中,一个看起来无伤大雅的要求也是对他的不重视和贬低。有一天,在我们诊所,我给汤米宝宝做完了健康检查后,他显得很无聊,对我和他妈妈的谈话不感兴趣,于是去拉婴儿体重枰的托盘。我用尊敬的口气请他不要拉,甚至还用了“请”这个字。汤米服从了,不过正当他因为感到自己不受重视将要失控时,汤米的妈妈补救了一下:“因为你力气太大了!”汤米重新高兴起来,我由衷地佩服他妈妈的洞察力。

我想,即使我按心理学中最合适的方式处理了这个局面,我有的也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最懂得孩子的是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