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赞美效应:积极正面地评价孩子,不设限才能言行自在
04-12Ctrl+D 收藏本站
1.获得认可,增强做事信心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而对孩子来说,这些就更重要了。父母的认可和欣赏,能够使孩子不断增强做事的自信和勇气,从而主动地发展。
英国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认可的语言和行动,犹如一缕温暖的阳光,能给其内心注入无穷的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孩子在学习或某些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是多么值得父母赏识和认可的事情啊!这时,英国父母就会为孩子感到骄傲和自豪,并及时给予孩子热情的赏识和肯定。
贝琳达是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英国小姑娘,与很多中国孩子不同,她非常喜欢弹钢琴,从来不需要父母的督促,她总是说:“我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坐在钢琴面前演奏,因为爸爸妈妈非常爱听。”
有一次,贝琳达正在房间里练琴,屋子里静悄悄的,弹完以后,贝琳达一回头,发现父母就站在门口静静地听着,爸爸的眼里还含着泪水。贝琳达不明所以,胆怯地问道:“爸爸,你怎么了?我做错什么事了吗?”
爸爸摸摸她的头,笑着说:“不是的,爸爸是被你的琴声感动的。爸爸妈妈最喜欢听你弹琴了,只要听到你的琴声,我们一天的疲劳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贝琳达没想到自己的琴声能有这么大的魔力,非常引以为傲。因此,练琴也越来越努力,从来不用父母催促,总是写完作业后,心甘情愿地坐在钢琴前练习。有时还是父母看她辛苦,劝她休息一会儿,她才肯停下那跃动在黑白键上的手指。
其实,在贝琳达的成长过程中,像这样的肯定已经不计其数,但她还是很享受这种认可。
虽然贝琳达现在还是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但她不但能够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而且还能帮助父母摘菜、洗些小件的衣物、打扫一些卫生等,而在中国,恐怕连大学生都未必能做得了这些。这与父母赏识和认可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贝琳达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半的时候,她看见妈妈正在洗碗,觉得很好奇,于是也想参与进来。妈妈就把她抱到了洗碗池上。贝琳达马上跳进洗碗池干了起来。虽然说是洗碗,但也等于在洗澡,浑身上下全都湿了,碗不但没洗干净,还打碎了两个。
但是,妈妈并没有斥责她,而是对她说:“宝贝,你第一次洗碗就很像模像样呢,虽然打碎了两个,但是和妈妈小时候比起来强多了,妈妈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比你大很多,还打碎了3个碗呢。下面妈妈教你怎样洗得又快又好,好不好?”
贝琳达当时虽然才2岁半,但已经能够知道妈妈是在肯定自己、夸奖自己,所以便欣然同意了妈妈的建议。妈妈给她换完干净衣服后,再次把她放到洗碗池的旁边,然后,在贝琳达的注视下,把碗一个个地洗干净,并教给她什么时候放洗碗剂,什么时候用清水冲。接着,便把贝琳达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
这一次,贝琳达在洗玩具碗筷的时候,衣服只湿了一半,而且碗也比上一次洗得干净多了。此时,妈妈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棒,已经掌握了一些洗碗要领,第二次就做得这么好,相信下一次,你一定会洗得更干净,我们家这个洗碗的重大任务就交给你喽!”
得到妈妈的认可,贝琳达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心中自信满满。
就这样,小小年纪的贝琳达慢慢地学会了自己叠被子、整理衣物、洗衣服……因为不管她做什么,都会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所以她做事的自信心越来越强,自然什么事情都能做好了。
哪怕是现在上了小学,在学习或在其他爱好方面,父母都会及时给予她肯定和赏识,贝琳达觉得自己的勇气倍增,即便是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她也不会退缩,总是自信满满地冲向胜利。
在贝琳达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将衣服全都弄湿,并打碎了两个碗,如果是中国父母,肯定会大发雷霆,责骂之话脱口而出:“不让你洗你偏洗,看看把衣服都弄湿了吧,还得给你洗衣服,真是讨厌!”“你会洗什么啊,看看还打碎了两个碗,没伤着你就不错了,快点下来该干嘛干嘛去吧!”说不定还会朝着小屁股打上两巴掌。
但是贝琳达的妈妈却没有用这样的言行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是首先对其作出了肯定,让她有信心把碗洗得更干净,然后一步步地教给她洗碗的要领,这样,在精神鼓励的作用下,贝琳达自然而然地更加信任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一定能做好,自然也就做得越来越好。
英国的父母大多都会像贝琳达的父母一样,非常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呵护和培养。他们认为多给孩子希望,才会收获希望。世界上但凡成功人士,在回忆童年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点: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肯定和赏识“你做得很好”、“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你以后一定很有出息”。他们从这些认可中看到了希望,并为之奋斗,最终取得了人生的成功。
詹姆斯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英国的牛津大学。谈起自己的成长过程,他深有感触。
从小父母就给了詹姆斯非常民主的成长环境。父母虽然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他们知道,如果经常给儿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就会带给他很大的压力,如果做不到的话,会使其丧失自信心,从而不利于他的成长。
所以父母不会给他提出太高期望,而是用肯定的方式来教育詹姆斯:“儿子,你这次考试只有一科不及格,说明你还有很大的潜力,下一次这一科一定会及格。”“什么?在运动会上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你真是太棒了!”“口语比赛排在了第五名?你真是太能干了,爸爸妈妈真为你感到自豪。”……父母对詹姆斯诸如此类的认可简直是数不胜数,他们从不介意詹姆斯的一次成功或偶尔的失败,重要的是他能学到东西。
詹姆斯的成功,源于父母对他的教育。父母对他提出合理的期望,给他必要的认可,从而使他信心倍增,最终取得成功。
在孩子自信心形成的过程中,父母的态度是打击还是认可、是贬低还是赏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孩子做事的信心会由父母的认可而建立,也会由父母的忽视而消失。詹姆斯的父母就抓住了这一点,从而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
放眼国内,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认可的重要性,大多用否定、限制或挑剔的词语来打击、贬低孩子。他们认为夸奖、赞美会让孩子产生骄傲心理,所以总是用这些消极的词语来打击孩子,即使孩子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会故作冷淡。
殊不知,这样会形成一种“负信息”,强化孩子的不足,让孩子看不到希望,使其萌发自卑心理,产生悲观情绪,损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发孩子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最终让他用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长大后都难以适应社会。
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做出积极的认可和肯定,无论他做什么都应该给予鼓励,而不是打击和贬低,这样他才能充满信心,勇往直前。
智慧锦囊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对某一门课程感兴趣,很大原因是他们放学回家后,父母愿意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必要的认可。有的孩子说:“我喜欢美术课,因为回家后可以给爸爸妈妈画画,他们说我画得可像了。”有的孩子说:“我喜欢语文课,因为我朗诵的诗歌,经常得到妈妈的夸奖。”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表现采取不听、不看、不认可、不肯定的态度,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打击,做其他事情也会丧失信心。
事实证明,孩子需要父母的认可和赏识,这样才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2.将积极评价自己,当成孩子必学的本领
帮孩子学会做积极的自我评价,重视自己的感受,是增强孩子自信,避免孩子过分依赖外部评价的重要措施,也是帮助他们发展兴趣,形成独立人格并敢于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重要方式。
英国一位教育专家说:“积极评价自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根基,3岁之前是培养孩子自我肯定感的最佳时期。”
现在很多中国的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却往往忽视心理健康。而积极评价自己,是让孩子意识到“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是被人需要的,只要做我自己就可以了”。
因此,英国父母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我肯定感,给孩子灌输“自己就是最棒的”的信念,这无疑能够使其产生自信,而自信又会产生动力,动力会促其成功,成功又可以激发自信。这就是赏识教育所产生的良性循环作用。
布鲁斯家里的橱柜上摆放着一个非常醒目的红色餐碗,而更醒目的是上面刻着“我是最棒的”5个字,如果谁做了一件获得全家人赞赏的事情,就可以用这个碗吃饭。
有一天,布鲁斯将好朋友约翰带回了家,约翰骑着一辆崭新的漂亮自行车,那正是布鲁斯想攒钱买的。约翰得意地对布鲁斯说:“我这次测验及格了,这辆自行车是我爸爸奖励给我的。”其实,布鲁斯这次的测验不但及格了,而且分数还比约翰高出10多分,但他仍然需要自己存钱买车。
妈妈担心他会觉得这样很不公平,于是对他说:“看到约翰的自行车,你是不是心里有点不舒服啊?妈妈很理解你的心情,你平时学习就很用功,而且这次测验的成绩还很优秀,这些都是我和你爸爸感到骄傲的地方,所以,你有足够的资格用那个红碗吃饭。”
布鲁斯若有所思地看看那辆自行车,再看看约翰,然后凑到妈妈的耳边说:“妈妈,我很喜欢那只红饭碗,因为那是我努力得到的。”说完,就开心地和约翰出去玩了。
布鲁斯的父母用红饭碗吃饭来刺激他,通过孩子积极地自我评价来化解外界物质对他的影响,目的是培养布鲁斯对自身行为的正确认识。可见,积极评价自己是习惯内化的结果,孩子需要的不再是父母的夸奖和物质奖赏,而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
当孩子在某方面取得成绩时,英国父母给他最大的奖赏就是告诉家里人,分享这份荣誉和喜悦。他们认为,作为父母,虽然可以不断地表扬孩子、赞美孩子的优点,但最终他还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强化自己的行为。
而让孩子多做积极自我评价的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就是变更对孩子做出的赞扬的主语:只需要把“我”改成“你”就可以了。这种方法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从而起到一种增加对孩子赞赏的效果。比如:“你能用积木搭建起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骄傲!”改成:“你能用积木搭建起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毕竟孩子不可能永远依赖别人的赞美来成长,只有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行才是明智之举。
如果一个孩子完全依靠父母的赞许才能前进的话,那么他连如何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当这个孩子长大后,就可能在人生的前进过程中,每走一步都要看看父母或其他人的表情,自然就无法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因此,英国的父母总是会告诉孩子别人的评论不重要,关键是要给予自己肯定,积极评价自己。这样才能使其拥有努力学习和提高素养的欲望。
亨利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小男孩,他现在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但却从没有担任过班干部,难免有些自卑心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非常羡慕那些可以担任班干部的同学,哪怕只是一个小组长,只要能为同学服务,也是光荣的。
爸爸知道了他的心思后,就对他说:“你很想担任班干部,为同学们尽一份力是不是?”
“是啊,我很期待那个时刻的到来。”亨利眼中闪烁着光芒。
“这有什么难啊,你可以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他们你有这个能力,请他们给你这个为大家服务的机会。你要相信自己是可以的。”爸爸握着他的小手给他传递着正能量。
亨利用力点了点头。
终于等到了这样的机会,在一次全班选举小队长的竞选会上,老师让大家推举自己心目中的小队长人选。等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说得差不多的时候,亨利站了起来,虽然小脸涨得通红,但还是激动地恳求道:“我知道自己各方面的表现还不是很好,但是我有一颗热诚的心,我想为同学们服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请大家相信我的能力,投我一票吧!”
面对亨利自信而真诚的呼唤,同学和老师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一致同意亨利担任小队长的职务。上任后,亨利对工作尽职尽责,表现得非常出色,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面对自卑内向的亨利,他的爸爸并没有像好多中国父母那样因为放心不下孩子,而给孩子做出一些诸如“你能行吗?”“就你这样的还想当班干部?”这样的负面评价,而是给他发出“我能行”的信号,让孩子大胆去尝试,即便是失败了,也是一次值得回忆的经历,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很多中国孩子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总是对孩子做出过高的要求,孩子经常被批评或埋怨的声音所包围,久而久之,自信便会消失殆尽。不管做什么事,他的潜意识中都会对自己做出这样的否定和怀疑:“我不行”“我很笨,这件事我做不了”“别人不会喜欢我的”……
孩子都需要从心理上不断地积极评价自己,来获取前进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而对于自卑的孩子来说,这种原动力就更重要了,只有摆脱自卑的阴影,才能树立自尊和自信。
因此,在面对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时,父母应该降低自己的要求。比如孩子画了一棵树,那么你就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是应该对孩子的每一处成功做出由衷的赞赏:“这棵树的树叶真的很茂密,一看就是生命力很强。”或“你给这棵树涂的颜色非常漂亮,绿油油的,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当然,鼓励孩子多做积极自我评价,并不意味着让他“滥用”这种自我肯定。积极评价自己也应该有个度,也就是要分时间、场合,更需要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再好的良药也不能下得太多,因为孩子将积极自我评价用过了头,就很可能变成一个自负,甚至是唯我独尊的小霸王。
智慧锦囊
一位英国的儿童心理学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小天才。”因为每一个孩子在某些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他们身上的潜能是巨大的,只是很多父母不善于发现而已。
在英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除了会对孩子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以外,还会引导孩子做积极的自我评价,从小就灌输给他“我能行”“我可以”“这次我做的不错”这样的自我肯定观念,并将其视为孩子必学的本领,从而培养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
当这种信念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的时候,他也就真正地成长起来了。
3.表扬优点,让缺点不好意思发作
一位英国的家庭教育专家指出,经常被父母表扬的孩子,更愿意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身上的缺点也在逐渐减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因为孩子期望表扬和鼓励,犹如植物渴望温暖的阳光,这种源自成人世界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会使孩子迸发出强烈的努力和成长的愿望,从而使其内心的潜在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所以,表扬便成了英国人非常倡导的家庭教育方式。
但是在中国,批评孩子的缺点在家庭教育中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因为中国父母喜欢追求完美,思想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进行批评,使其得到改正,而不是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进行欣赏和赞美。
中国父母大多习惯于批评,而吝于表扬,甚至认为表扬是对孩子的溺爱与纵容。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才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位英国爸爸在对自己家庭教育的反思中,这样写道:“当我刚刚成为父亲的时候,只要孩子一犯错误,我就会立刻抓住不放,我觉得自己有绝对的义务——不,是重大的责任去纠正她一切的不良行为。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给孩子传递了一个这样错误的信息——赢得爸爸关注的最好方法就是做错事。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教育上的失误,教育孩子的基本任务不是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再让她改正;相反,我们应该努力捕捉孩子身上的优点,表扬她做的正确的事情。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我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每天在孩子身上至少找出两个值得我欣赏的地方,然后对这些优点报以赞赏。
“重要的不是找不到表扬孩子的理由,而是作为父母需要训练自己,让自己养成这样一种好习惯。比如,以前我常常批评女儿把脏衣服扔得到处都是,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当发现她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的时候表扬她。我惊喜地发现,我越是能发现到并且抓住她正在做的正确的事情,然后对其表扬和赞赏,她所犯的错误竟然越来越少,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想找都找不出来她身上的缺点。”
事实证明,表扬是家庭教育中需要父母养成的一种重要的教育习惯,因为它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增强孩子的自信,从而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改掉身上的缺点和错误;而批评会起到一种抑制的作用,孩子会想尽各种办法来逃避父母的批评,而并不能如父母所愿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因此,学会表扬孩子的优点,能够使父母摆脱教育的困境,从而发现教育的美好。
英国父母就从中有所体会,他们觉得表扬孩子的优点,能够使其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喜悦,给孩子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强化他们的正面表现,使其增强自信心,从而改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这一点,到英国已经生活一年时间的成成妈妈是深有体会的。
父母从小对成成的教育就非常严格,只要发现他身上的一点错误就会大加指责,令其马上改正。可是对成成身上的优点却闭口不谈,唯恐他产生骄傲情绪。可是这样的教育令小成成越来越自卑,做什么事都诚惶诚恐,身上的缺点不但没有明显的改正,优点反而越来越少。
去年9月份,成成随着父母移民到了英国,当时他刚满5周岁。到了英国以后,他们与艾洛克夫妇成为了邻居,艾洛克夫妇得知来了个中国的新邻居,非常兴奋,因为他们去过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美食也都很喜欢,所以对成成一家非常热情,经常邀请他们去自己家做客。
艾洛克夫妇有个7岁的小女儿,但是与成成不同的是,这个小女孩的眼睛里透露着自信的光芒,乐观开朗,敢于尝试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经常带着成成一起玩。在一起的时间长了,成成的妈妈发现艾洛克夫妇总是喜欢赞扬孩子。即便是孩子犯了自己眼中“不可饶恕”的错误,艾洛克夫妇也能从中找到孩子的优点,并大加赞扬。
有一次,成成妈妈在从幼儿园接儿子回家的途中,看到了这样一幕:艾洛克太太与女儿在公交站等车,这时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把艾洛克太太的围巾差点吹跑,于是她想按住围巾,可是手里还拿着包,非常不方便。
看到这种情形,女儿主动说道:“妈妈,我来帮你拿这个包吧。”听到女儿这么说,艾洛克太太高兴地将包递给了女儿,自己开始整理围巾。
没想到这时又刮起了一阵强风,小女孩一不小心,把包掉进了旁边的小水沟里。小女孩马上捡起了包,惶恐地看着妈妈。
这要是发生在成成身上,肯定会遭来一顿呵斥,弄不好,他的小屁屁还会遭到几下重锤。
可是艾洛克太太并没有这样做,她先从孩子的手中拿过包,然后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将其擦干净,温柔地对女儿说:“没关系,你看,这不就擦干净了吗?”
“妈妈,你不会怪我吧,我不是故意把包掉在水沟里的。”小女孩怯怯地说。
“妈妈当然不会怪你了。你看到妈妈不方便,主动帮我拿包,这说明你很有爱心,对于有困难的人愿意伸出援手,妈妈真为有你这样的女儿而骄傲。”艾洛克太太摸着女儿的头说。
“可是皮包还是掉进了水沟里。”小女孩对自己的行为还是感到有些后悔。
“这并不是你的错,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妈妈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不过经过那一次之后,妈妈就会更加小心谨慎了,相信我的宝贝也会吸取这样的教训的。”
“嗯,我以后会注意的。我还想帮你拿包,可以吗?”
“当然可以,妈妈求之不得呢!”说完,艾洛克太太将包递给了女儿。
这一情景让成成妈妈目瞪口呆,她想不到英国父母是这样教育子女的,她由此才恍然大悟,想到自己的教育是多么的失败。回家后,她开始试着改变自己,不再对儿子横挑竖拣,而是每当发现儿子身上一点优点的时候就会大加赞扬,对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错误也不再穷追不舍,而是会经常对成成说:“成成很有音乐天赋,能自己穿衣服和鞋子,字写得很漂亮,你身上有这么多优点,爸爸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如果能改掉身上的一点点小问题,那么你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别人会对你另眼相看哦!”
每次听完妈妈这样说,成成都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久而久之,成成身上的毛病果然越来越少,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充满自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渴望表扬犹如人类渴望阳光和空气一样强烈。艾洛克夫妇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充分发挥正面、有效的教育作用,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面对女儿,艾洛克夫妇能够发现并放大她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真诚的表扬和赞美,使其成为孩子改掉不良行为的动力,使孩子树立自信,迈向成功。这就是英国人的育子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中肯、适度,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能无端缩小;表扬要具体到哪一点,不能太笼统;要把握好时间、场合,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年龄特点,需要当面表扬的就进行当面表扬,需要采取暗示的就采取暗示,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好地成长。
智慧锦囊
没有一对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只是大多数中国父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喜欢和欣赏,吝啬赞美之词,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表扬是建立信心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英国父母总是能用“放大镜”去观察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对其进行由衷的赞美。因为他们知道表扬是非常好的鼓励方法,具有鲜明的强化作用,可以使孩子增强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动力和信心,是培养积极成功孩子的有效手段。
所以,父母们请记住,表扬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父母越是能够积极发现并表扬孩子身上的优点,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具有了越来越多的优点,而缺点也慢慢地因不好意思而藏了起来。
4.进步再小,也值得获取表扬
有人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父母不可忽视赞美和表扬的作用,这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和成功的重要环节。一位著名教育工作者说过:“一个微笑,犹如灿烂的阳光照耀孩子的心田;一句赞美,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孩子的自信之光;一次鼓励,犹如温暖的春风扬起孩子远航的风帆。”
赞扬的力量是巨大而神奇的,它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其坚强的意志。英国的父母会把“你又进步了”“你每天都有进步”挂在嘴边,哪怕进步再小,也会把那微不足道的进步放大了来表扬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积极的鞭策,他们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欣赏和关爱,从而更加有恒心和热情取得更大的进步。
期末考的测验成绩下来了,巴德考了第20名,而他的同桌却取得了第1名的好成绩。
巴德的情绪有点沮丧,回家后,他问妈妈:“妈妈,我觉得自己脑子很笨。我和同桌一样听老师讲课,一样认真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考了第20名,他却能考第1名呢?”
妈妈摸着巴德的头,说:“你比上个学期进步了两个名次啊,妈妈感到很欣慰。只要努力,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中,巴德考了第15名,而他的同桌依然取得了第1名。巴德还是想不通,又问了妈妈上一次的问题。妈妈还是告诉他:“你比上学期又进步了5名,是非常不错的表现呢,妈妈感到很欣慰。只要努力,以后就会越来越好。”
巴德小学毕业了,成绩也没有赶上同桌,但是他一直在进步,哪怕只前进一个名次,或某科的分数只提高了一分,妈妈也不会吝惜自己那句“你又进步了,妈妈感到很欣慰”的表扬。
暑假的时候,妈妈带着巴德去看海,他们坐在海滩上,看那些在海边争抢食物的海鸟。她们发现,体型比较小的鸟起飞的速度会更快;而体型大的鸟,比如那些海鸥却显得非常笨重,起飞也很慢。这时,妈妈对巴德说:“海鸥虽然起飞比较慢,但是能够真正飞跃到大洋彼岸的还是它们。”
进入初中以后,巴德的成绩已经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上了高中后,他在全校的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英国的一所名牌大学。
这个故事值得很多中国父母深思。其实,每个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都会有一些让父母不满意的地方——成绩没有别人优秀,做事没有别人到位,脑子没有别人聪明,但是,只要他一直在进步,就是好现象,就值得父母表扬和鼓励。
巴德的妈妈随时都能看见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在孩子表现不是很好,或成效不明显的时候,从来不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是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哪怕是进步再小,也会对孩子的表现给予鼓励,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赏识,这会让孩子建立起做好事情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如果你的孩子无法长成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郁郁葱葱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生机盎然;如果你的孩子不能成为汪洋大海,那么就让他做一朵小浪花吧,他一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如果你的孩子当不成名人,那么就让他做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有良好的品行,父母们就都应感到骄傲,因为你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要可以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就足够了。
英国父母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并不强求孩子取得多么骄人的成绩,并不要求他们的脑子有多么聪明,而是会在孩子们通过努力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时,给予适时、适度的表扬和赞赏,从而给孩子积极的期望,使其向更大的进步努力。
布兰琪是一个年轻的英国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没有太多经验,在儿子安迪3岁前的成长过程中,她也经常会因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而对其训斥、责备,这样一来,孩子就很难看到自己的进步,变得越来越沮丧,做什么事情也没有信心了。
直到安迪上幼儿园以后,布兰琪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上是存在问题的,但又不知道怎样改正。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一本育儿书上看到了“进步表”这个自己之前从未听过的名词,就是将孩子每一个进步都用一张表记录下来,并给他必要的表扬,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前进的积极性。
于是,布兰琪就将安迪叫到了身边,告诉他要给他做一张“进步表”,在上面画红花。安迪听了很兴奋,似乎有点急不可耐的架势,巴不得马上就开始实施。看到儿子这么高兴,布兰琪开始在表格上列项目,并以图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早上起床自己穿衣服,放学后自己完成作业,晚上自己洗漱,睡觉的时候自己把被子盖好……
就这样,每当安迪做好一项,布兰琪都会在相应的地方画朵大红花。如果一天的各个项目中都有红花,布兰琪就会奖励安迪晚上可以多听一个故事;如果一周的红花超过了20个,布兰琪就会奖励他可以自己选择一个玩具(一定价钱内的)或到公园玩。
孩子的潜能有时候是大人无法预估的,自从定了那个“进步表”之后,安迪再也不用妈妈在屁股后面督促了,总是会自觉地完成每一项内容。当然,布兰琪也没有忽视口头上的表扬,每当安迪完成的内容比上一次更好的时候,布兰琪更会大加赞赏儿子的进步。比如,安迪这一次的衣服比上一次叠得更整齐了,这一次刷的牙比上一次更干净了,这一次的错别字比上一次更少了……布兰琪都会对儿子竖大拇指:“安迪真棒,这次又进步了。”
有了这个“进步表”以后,布兰琪发现自己和老公也在进步,每次看见安迪回家后将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时候,他们也不好意思将脱下来的衣服乱扔了。布兰琪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进步表”,居然能够让一家人并驾齐驱地取得进步。
事实证明,孩子是需要赏识和表扬的,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等待打造的璞玉,都有成才的可能,而这块玉以后是否可以大放光芒,就要看父母怎样教育了。布兰琪,这位年轻的英国妈妈能够及时改正自己不当的言行,用做“进步表”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自觉能动性,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孩子的进步,并给予赞扬,激发他的潜能,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值得中国父母学习的。
中国父母往往会无视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孩子所取得的进步不明显或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目标时,就会将孩子的成绩全盘抹杀,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巨大的伤害。也许在不经意间,父母过高的期望会葬送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艺术家。
英国父母则都很珍视孩子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他们也会为孩子感到高兴,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孩子受到什么样的对待,就会变成那样的人。一旦孩子受到的是能唤起他积极情绪的语言,便会感到一种宽容和推助,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由此可见,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即使是很小的进步,父母也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坚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面对孩子微小的进步,父母们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因为它是孩子取得更大成功和进步的阶梯。
智慧锦囊
英国父母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赞扬,所以,英国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把赞扬的原则贯穿于施教的始终。在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享受到一种成就感和被欣赏感。
当孩子取得每一个小进步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度放大他的优点,对孩子的长处“小题大做”地赞扬一番,对孩子的缺点则宽容以待。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则要就事论事,站在朋友的角度,平心静气地提醒并鼓励他们改正。
父母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提醒孩子错误的时候,全盘否定孩子所取得的成绩,更不能对孩子进行“心罚”,这样会给孩子心灵造成无法愈合的创伤,从而影响他今后的成长。
5.父母从不说孩子“你真是糟糕透了!”
如果说孩子的肌肤如水一般,娇嫩无比、吹弹可破,那么孩子的心灵就像玻璃一样,晶莹剔透,却经不起一点伤害。微风掠过水面,即便是激起层层涟漪,也最终会恢复往日的平静。但是玻璃一旦破碎,就无法再愈合。肉体上的伤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但如果心灵受伤,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严重影响,它的危害远远超过溺爱、娇惯,甚至是严厉的体罚。
比尔·盖茨的父亲曾经出过一本关于他如何教育儿子的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身为父母,你什么都可以对孩子做,但只有一件事不可以做——贬低孩子。”
然而,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精神惩罚却普遍存在。父母们经常会恨铁不成钢地痛骂孩子:“你真是糟透了!”甚至为了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糟糕”,动辄就拿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张阿姨家的明明多会说话啊,就你像个闷葫芦一样。”“隔壁的壮壮都认识那么多字了,你还傻玩呢!”“你看嘉嘉多乖,谁像你似的什么也不会,就知道要玩具!”……希望以此来激发孩子上进。
殊不知,此时孩子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成熟,父母的这种贬低,会让他觉得自己比其他孩子逊色很多,甚至一无是处,久而久之就会丧失所有自信。这样的孩子以后也很难有所成就。
而英国的父母却从来不会如此贬低孩子,更不会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他们认为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是相当重要的。
奥德莉从小到大,父母从来没有骂过她很糟糕或很笨,也不会盲目地拿她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在幼儿园的整个时期,奥德莉虽然不是最出色的,但也会经常听到老师对她的赞扬,说她头脑聪明,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当然,老师的语言中多少有些鼓励的成分,但这也说明奥德莉是受老师喜爱的孩子。
奥德莉的班里有个中国小朋友叫做亮亮,他的父母都是在英国念的大学,毕业后便留在了这里。奥德莉与亮亮的兴趣爱好比较接近,因此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因为孩子的缘故,父母之间自然也就经常往来。
有一次,奥德莉的妈妈带着她到亮亮家做客,两个孩子玩了一会儿玩具后便开始画画,亮亮的妈妈看到自己儿子画的画不如奥德莉画得好,就有些生气。可能是因为亮亮比奥德莉还大了几个月,还画得不如比自己小的孩子,让她脸面有点挂不住,便开始责骂孩子:“你看看自己画的是什么啊,乱七八糟的,奥德莉比你还小,都画得比你好,你真是笨死了!”
看到这种情况,奥德莉的妈妈有些惊呆,她不理解妈妈怎么会这样贬低自己的儿子,但也不好当场反驳亮亮的妈妈。于是,赶紧对亮亮说:“亮亮,其实你画得也很不错呢,只要你用心一些,就能和奥德莉画得一样好。”
奥德莉的妈妈之所以没有说:“只要你努力就会超过奥德莉的。”是考虑到对自己女儿的影响,她不想让奥德莉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只是说会画得和奥德莉一样好。
还有一次,亮亮只知道那天留了作业,但不记得具体是什么作业了,于是妈妈带着他到奥德莉的家里问作业,奥德莉便告诉了他需要默写哪几个单词,还要背诵一小段诗。这时,只听亮亮的妈妈开始责骂起来:“人家奥德莉都知道,怎么就你不知道?”奥德莉告诉她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亮亮的妈妈又问她:“是妈妈帮你记下来的吗?”奥德莉说不是,是自己记下来的。
亮亮的妈妈听到后更是火冒三丈,对亮亮训斥道:“你真是糟糕透了,人家奥德莉都知道记下来,你怎么就不知道呢?”而亮亮当时低着头,眼里噙满了泪水。为了缓和当时的气氛,也为了让亮亮的心理不受到更大的创伤,奥德莉的妈妈赶紧摸着亮亮的头说:“妈妈这样说,并不是认为你真的糟糕,只是因为你没有记下作业,她太着急了,怕你因为完不成作业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你能理解妈妈吗?”
亮亮抬眼看了看奥德莉的妈妈,点点头。
“宝贝,其实你并不笨,也不糟糕,妈妈还和阿姨说过,你能把自己的衣服叠整齐呢,这说明你的自主能力很强啊,所以记作业这样的事对你来说也不是那么难,对吧?只要你用心听老师讲话,下次一定也可以做到。”
从这以后,亮亮真的把每次作业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奥德莉还会去问他呢。亮亮的妈妈觉得很奇怪,便趁空闲的时间去找奥德莉的妈妈讨教经验:“怎么你的三言两语就可以使他有这么大的改变,而我一再督促、管教都没用呢?”
奥德莉的妈妈笑了笑,说:“我们英国人从来都不会责备和贬低孩子,更不会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孩子作比较,当众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因为这样会给他造成错觉,认为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从而不思进取,对自己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即便是他真的比别的孩子差一些,我们也会以鼓励为主,让他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赶上,甚至超过别人,这样才能使他树立起自信心,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听完奥德莉妈妈的话,亮亮的妈妈如醍醐灌顶,才意识到自己一直陷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误区里,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贬低或责骂过儿子,而是经常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来评价他,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儿子居然变得越来越“聪明”,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了。
事实证明,贬低、责备孩子与鼓励、赞扬孩子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奥德莉之所以在画画和记作业方面都比亮亮强,并不是因为她比亮亮多聪明,而是由两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因为奥德莉的妈妈从来不故意轻视、贬低孩子的能力,所以她从小就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会把事情做好、把学习学好。
而亮亮却一直生活在“被贬低”的家庭氛围中,一点小错误就会被父母戴上“笨蛋”“糟糕”的帽子,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自卑意识,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真的什么都做不好,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糟糕”。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成为父母眼中的佼佼者,希望取得令父母为之骄傲的成绩,父母眼中的“糟糕”很可能是孩子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换来的“最好”,也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失利。因此,父母在对待孩子,尤其是面对孩子身上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进行贬低和责骂。否则对孩子的伤害是永久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仅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还会是他越来越厌恶父母,从而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多向英国父母学习,经常给孩子期待,适当降低要求,用积极、鼓励的语言赞赏孩子,这样一来,会促使孩子改掉缺点和错误,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提高孩子做事和学习的兴趣,对他们的成长更是大有裨益。
智慧锦囊
英国人认为“你真是糟糕透了”这样的话语是一种“精神惩罚”,对孩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他们不会拿比孩子“强”的人来刺激他,更不会把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因为这样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谈不上促使他更改错误、取得进步了。
因此,父母要学会给孩子正面的肯定,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孩子的心理是敏感的、脆弱的,如果你经常拿他和别人比,贬低、讥讽他,孩子会认为你的爱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了,会让他抬不起头,从而自暴自弃。
亲爱的父母们,收起你们的“恶言恶语”,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扬,你会发现,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6.批评时请注意“技术含量”
批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因为在被批评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区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后,父母不管不问,那这样的父母就是不称职的,孩子也不会有什么长进。
英国的两位心理学教授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随机挑选出12名小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然后给这些小学生进行考试。两天之后,又进行了一次同样的考试。而不同的是,在进行第二次考试前,先给A组的学生一些奖励,给B组学生一些惩罚,而对于C组的学生,既没给奖励,也没给惩罚。
实验结果显示,考试成绩最好的是得到奖赏的A组学生,其次是受到惩罚的B组学生,而考试成绩最糟糕的是没有受到任何奖惩的C组学生。
这个心理实验证明了,在教育方式中,奖励或批评都有其独特的效果。
因此,批评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容小觑的。每当孩子犯了错误后,特别是犯了比较大的错误时,父母往往会心烦意乱,情绪波动也很大。中国父母此时通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就对孩子大发雷霆,说出一些有损孩子自尊的话,或做出让孩子心理留下阴影的举动,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批评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而英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则很有分寸,虽然他们对孩子犯下的错误绝不会姑息迁就、听之任之,但与中国父母不同的是,他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会掌握一定的技巧,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和打击孩子自信的前提下,使孩子能够主动地认识错误,并将其改正。
黛娜就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黛娜有一个做事喜欢“留尾巴”的儿子——取出衣服后,衣柜的门永远是敞开的;拿出书本后,抽屉永远是打开的;蜡笔用完后,盖子永远不会恢复原位;到厨房取东西吃,橱柜的门也从未合上;无论是进来还是出去,家门总会在他身后大大地敞着……
家人对他的不良行为指正批评过很多次,可这个小男孩就是屡教不改,嘴里还振振有词:“开着就开着呗,可以随时拿随手放,这样多方便啊!”
看到儿子“顽固”的行为,黛娜并没有恼怒地对其进行斥责和体罚,当然也没有帮他收拾“烂摊子”,而是把儿子叫到身边,对他说:“宝贝,我们来玩个游戏怎么样?”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家伙看到妈妈不但没有骂他,还说要和自己玩游戏,真是高兴极了,连忙点头说:“好啊,好啊!”
黛娜接着说:“现在你把嘴巴张开,没有我的允许千万不要闭上,如果你闭上就输了,明白了吗?”
因为孩子天生喜欢游戏,于是小男孩欣然接受了这个为难的游戏规则。10秒钟过去了,儿子不耐烦地朝妈妈看看,黛娜并没有理他。20秒后,儿子终于按捺不住地叫了起来:“妈妈,妈妈,好了没有啊?你要让我的嘴巴张到什么时候?”
黛娜笑了笑,说:“咦?你这话我好像在哪里听过呢!哦,想起来了,是你的抽屉和柜门,它们现在就是这样抱怨的。不信你去看看。”过了一会儿,小家伙不好意思地走回到黛娜身边,说:“妈妈,抽屉和柜门的嘴巴,我都已经给关上了,我以后再也不会让它们张着嘴巴不舒服了。”
从此以后,黛娜的儿子真的很少再“留尾巴”了,即便有时候取完东西忘记关门或关抽屉,也会在父母的提醒下,及时关上。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随手关门和将用完的东西恢复原状的好习惯。而每当儿子能够主动处理好这些“善后事情”时,黛娜都会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也让儿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有了更大的动力和信心。
这位英国妈妈就很好的掌握了批评的技巧,她抓住了孩子喜欢玩游戏的心理,用含而不露的方式暗示了孩子,让他感受到自己不良行为的后果,改正了错误,同时妈妈的做法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真可谓是一举两得的教育策略。当然,她也没有忘记赞美的重要性。
很多中国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没什么主见,也不会反抗,所以怎么批评都行。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每个人的自尊心都是与生俱来的,孩子要和父母交流,要想自己做事,想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等,都是自尊心和自我意识的体现。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意识,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没有耐心解答,对孩子用心做的事,没有进行鼓励和表扬,反而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而进行盲目批评,甚至进行责骂,就会令孩子无所适从,势必会损伤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所以,英国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会尽量避免与直接结果挂钩,而是用“高技术含量”的方式来批评,而且会在批评后及时给予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虽然他们犯了错误,但是父母还是爱自己的,是信任自己的,因此便会对父母充满感激,也不会失去自信。
安迪10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家中的客厅踢足球,猛地一脚,玻璃便被击得粉碎。这时,爸爸走过来,安迪也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低着头等着训斥。可是安迪并没有听到责骂声,只见爸爸一边摇头一边说:“玻璃怎么碎了?”
“是我打碎的。”
“这是怎么搞的。”
“爸爸我错了,我现在知道家里不应该踢球。”
“没关系,犯了错误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犯错,爸爸小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但关键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爸爸知道你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自己知道以后怎么做了吧?”
“爸爸,你放心吧,我以后再也不会在家里踢球了。”
看到儿子的这个诚恳改正错误的态度,这位父亲用自己宽厚的手掌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并给他送去了一个温暖的微笑。从此以后,安迪再也没有在家里踢过球,即便是到外面去踢,也总是提醒小朋友注意不要踢到别人家的玻璃上。
这位英国爸爸在与孩子的一问一答中,平心静气地引导孩子将错误阐述出来,在潜移默化的引导语言中,将规则明确化、清晰化,并在言行上给予安慰,让孩子在主动接受错误的同时,心理上也会感到十分舒服、温暖。
这就是英国父母的批评技巧,他们认为批评是父母指导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批评的目的是评点并指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错误行为和心理,而不是对孩子进行批判、批斗,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更不是父母发泄自己情绪的途径。
要想使批评起到应有的效果,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和他生气,对他进行指责、训斥是没用的,只有让孩子切身感受到错误的本性,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评,进而快速而直接地改正过错。
实际上,批评也是一门艺术,不恰当的批评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父母要掌握批评的技巧,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在对待事件上自己要有明确的理解,否则就先别随意批评,想好了、学会了再与孩子进行沟通指导,你会发现,这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智慧锦囊
每个孩子都喜欢得到赞扬,而对批评的声音非常反感,但是,家庭教育中却离不开批评的教育。如果父母本着尊重孩子的原则,来选择批评的方式方法,注意批评的“技术含量”,不是用自己的权威指责、谩骂孩子,而是在批评中就事论事,不以偏概全地否定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自然不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甚至“拒之门外”的态度。
英国父母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批评管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孩子的心灵也需要得到保护,所以他们很注意拿捏两者的平衡度,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反面的批评,也得到正面的肯定,对其进行善意的批评。如此一来,孩子更容易接受批评,并“善待”批评,从而心甘情愿地改正缺点和错误。
父母们要知道,批评完全可以和赞美一样,鼓励孩子勇往直前,甚至还可以起到表扬所难以企及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