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重要的传统节日?
04-12Ctrl+D 收藏本站
阿源最喜欢过节,因为节日能放假,而且能够吃到很多好东西。但是,节日不是为了放假。中国人创设了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的背后其实也同样蕴涵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
春节
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就是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旧历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吃年夜饭(团圆饭)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离家在外的人们都要赶回来,全家老少一起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中国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就有相聚团聚的意思。而在中国南方有过年吃团圆果、年糕、粽子的习惯。团圆果是一种米粉做的像包子一样的点心,顾名思义就是象征阖家团圆;甜甜黏黏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蜜蜜甜、步步高;粽子,则象征“种种有”。另外,阿源还知道莲藕象征“路路通”(藕中有很多孔洞);鱼,象征“年年有余”;而吃年夜饭也要剩一点在碗里,表示年年有“富余”;等等。吃了年夜饭,大人会给阿源这样的小孩压岁钱,保佑平安过年。然后大家要熬夜守岁,现在通常的节目是大家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
待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正月初一,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新装,在门口贴上春联和福字,庆祝新年。初二、初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
春节融合了中国人注重亲情、尊老爱幼、追求团结和谐、向往崭新未来等多种美好的想法。
清明
阿源很小就能背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很多人都要去扫墓。每年清明节,阿源都要跟随家人,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山上墓地,先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要烧纸钱给先人,还要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表达了中国人孝敬祖先、注重血缘亲情的传统理念。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又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了屈原的踪迹。从那以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来纪念他。人们希望借划龙舟来驱散江中之鱼,并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宋代大词人苏轼写过一首《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表达了中国人对屈原这样高洁自好、忠于祖国的精神品质的赞美和肯定。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这一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阿源很熟悉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就是中秋夜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中秋赏圆月、吃月饼,寄托了中国人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而“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的是中秋夜人们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和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地,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中秋赏圆月、吃月饼,寄托了中国人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所以,过节不是为了放假,也不是为了有好东西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节日,我们都更了解和接受了中国人某些共同的愿望和想法,从而自己也变得更是一个中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