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尊重原则: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意愿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1.不拿孩子作比较,尊重孩子的情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见贤思齐”的教诲,而鉴于此,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让孩子将“努力改变自己”作为正确的指导思想,将他和各种同龄人、不同龄人相比较,引导孩子给自己寻找学习榜样,期望他变得更加优秀。

殊不知,这种做法有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结果适得其反。

丽丽和壮壮是表兄妹,两个人在同所学校同年级但是不同班,因为两家人相处得很好,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儿。

一天,丽丽在壮壮家写作业,壮壮妈妈和丽丽在客厅里说起期末考试的成绩,丽丽骄傲地告诉小姨,自己这次的成绩全都是A,她羡慕地对丽丽说:“丽丽真棒,成绩总是这么好,我们家壮壮什么时候跟你一样就好了,我就不用这么操心了。”

妈妈接着问壮壮:“对了壮壮,你的成绩单呢,我还不知道你考得如何呢,快拿来让我看看。”

壮壮低着头说:“我落在学校了,明天给你看。”

“那给我说说你的成绩吧!”妈妈看到壮壮无精打采的样子,很不高兴,“是不是又没考好?”

壮壮沮丧地说:“反正我怎么考也考不过丽丽,你认她当闺女得了!”

“这是什么话?你自己不上进,还说这种风凉话,真没见过你这种孩子。你什么时候能让我省省心啊,你看看人家丽丽,什么都好,你说你从小到大,哪一点儿让我省心了?”听到壮壮的抱怨,妈妈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丝毫没有顾忌到儿子的感受,而是一阵数落,壮壮含着泪跑进了房间,妈妈还不依不饶。

丽丽在一边轻轻地拽着壮壮妈妈的一角,小声说:“阿姨,你别生气,壮壮这次考得其实不错,比上学期进步了不少呢,有三门功课都拿了A!”

“他的那点进步比你起来差远了,丽丽啊,你要真是我闺女就好了。”

下午壮壮没有吃饭,第二天一早,壮壮妈妈起床发现壮壮没有在自己房间里,刚想抱怨,结果发现床头上有张字条,上面写着:“妈妈,对不起,我太没用了,总是考不过丽丽,你再生一个优秀的孩子吧,我走了,再见。”

妈妈连忙追了出去,可是哪里还有孩子的身影?

这个愚蠢的妈妈把孩子的心伤透了,如果孩子还能找到,再弥补还来得及,假如孩子真遭遇不测,做妈妈的又该是何种感受?相信任何一个做家长的都不会亲手毁掉自己深爱的孩子,但有些时候,也许在不经意间,你已经铸成了大错。

拿孩子跟比他强的人作比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不尊重孩子的情感,这不仅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个毫无价值的人,进而放弃努力,还会让孩子彻底丧失信心,从而自暴自弃。

这样的事情在德国永远也不会发生,因为在德国父母看来,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眼中永远都是最优秀的,哪怕他其貌不扬、资质一般、成绩平平,甚至智力不高,他们都会尊重孩子,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扬优势,将潜能发挥到极致。

已经成为德国某汽车公司董事长的瑞恩小时候并不出众,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曾被老师认为是智力有障碍的孩子,但他的妈妈却始终没有放弃他,而是用鼓励和尊重促使他一步步地向前,最终获得了成功。

瑞恩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把他的妈妈叫到学校,委婉地告诉她:“您的儿子上课时在座位上连10分钟都坐不了,我怀疑他可能有多动症,您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

回去的路上,瑞恩问妈妈,老师说了什么,她差点儿流下泪来,因为据老师说,班里40多名学生,她的儿子表现是最差的,但她还是挤出了一抹笑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原来在座位上坐不了5分钟,现在能坚持10分钟了,希望你继续努力。”

第二天,瑞恩努力让自己坐的时间更久些,一直坚持到了下课。从老师嘴里得知这一情况后,妈妈奖励了瑞恩一个他早就想要的玩具,并告诉他:“老师说她很喜欢你,因为你越来越棒了。”

初中的时候,瑞恩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倒数,开家长会时,老师告诉瑞恩的妈妈:“你的孩子恐怕考不上高中,你要做好思想准备。”走出教室,她流下了眼泪,但回到家却告诉神情不安的儿子:“宝贝儿,老师对你很有信心,他说你只要好好努力,考上高中没有问题的。”

听到这句话,她发现瑞恩的眼睛亮了一下,沮丧的脸也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时,他去的比平时都要早。

初中毕业时,瑞恩以很悬的分数考上了高中,分班时老师告诉她:“你儿子的成绩是班里的倒数第三,这样的成绩考大学基本上是没指望的,作为父母你们最好为他早作打算。”

走出校门她笑着对儿子说:“老师说虽然你目前在班里成绩不够优秀,但你很有潜力,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够考上一所满意的大学。”

高中毕业时,第一批大学通知书下来时,瑞恩接到学校的电话,放下电话后,他一把抱住了妈妈:“妈妈,谢谢你,我考上了重点大学!”说完就大哭起来。

妈妈一边轻轻地拍着他的背,一边问道:“我就知道我的儿子是最棒的,实现了愿望,你为什么还要哭呢?”

“妈妈,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你一直在骗我,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但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我不能辜负你。”听到儿子的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掩藏已久的情绪,和儿子哭作一团。

大学毕业后,瑞恩想创业,所有人都反对,只有妈妈坚定地站在了他的一边,告诉他:“无论你选择做什么职业,我都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好,因为你在我心里,永远都是最棒的!”

有了妈妈这句话,瑞恩信心倍增,终于在5年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汽车公司。

资质一般,甚至被老师断定为“智力障碍”的德国男孩瑞恩,在妈妈的鼓励下,一点点努力,一天天进步,终于实现了理想,这种方式很值得中国父母学习。

有位教育学家曾这样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当然,你需要从内心深处相信你的断定。”很多中国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但往往对这种希望并不确信,甚至不断打击孩子的信心,最终将一个原本能够成才的孩子亲手扼杀。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而这块玉是放出光芒,还是失去光彩,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如果总是把孩子和他很难超越的人比较,他会越来越没有自信,即使是块良玉,也只能在错误的雕琢下一点点失去光华,再也无法成才。

我们可以学习德国父母的办法,尊重孩子的情感,不去拿他和别的人做无谓的比较,给他一些容易达到的目标,随时鼓励他,引导他朝向正确的方向信心百倍地向前走,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光明的未来。

浓情智语

曾有位思想大师这样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用去看,不要比较。”德国父母严格奉行了这一准则,他们认为孩子天生就有差别,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必须要承认差别,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帮他进步,而不是将他去跟其他人相比。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信心,更加优秀。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孩子也是如此,对中国父母来说,承认孩子之间所存在的性格、能力、天赋等差异,让孩子显示出独特的一面,相信孩子是最好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鼓励他,你会发现,你的孩子真的很棒!

2.把爱大声说出来

有首著名的歌曲叫《爱要怎么说出口》,里面这样唱道:“只是爱要怎么说出口,我的心里好难受……”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人对于表达“爱”的含蓄,无论对一个人有多么刻骨铭心,多么爱恋,却总是羞于开口,恋人如此,朋友如此,在对待孩子上,大多数中国父母也是如此。

中国父母爱孩子,常常会表现在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上,严格认真地要求上,无欲无求地奉献上,却从不肯将这份爱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多么爱他,多么在乎他。

然而在德国,父母的爱不仅会展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还会勇敢地表达出来,“有爱就要说出来,不然别人怎么会知道呢?”这种理念不但表现在恋人之间,还表现在对孩子的态度上。因为他们认为,每天对孩子说“宝贝儿,我爱你”不但能让孩子明白父母对自己的感情,还能让他们获得爱的保证,而这种保证能够让孩子在心理上获得更大的安全感。

晓燕的丈夫在德国工作,晓燕研究生毕业后,幸运地得到了去德国读博士的机会,一家人得以团聚,她赶紧收拾行囊,带着4岁半的女儿奔赴德国,打算一边学习,一边享受家庭的温馨。

出国前,她除了恶补德语外,还了解到不少关于德国的风土人情,对德国人“大胆而露骨的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到了德国之后,对于这种表达方式,她还是觉得十分震惊。

晓燕发现德国人相互交流的时候,“亲爱的,我爱你”、“宝贝,妈妈爱你”、“小甜心,爸爸妈妈很爱你”之类的话语随时随地都能听到,而这样的话,是中国人很少在公共场合说出来的。

为了方便晓燕进修学习,丈夫在学校旁重新租了一套房子,这是一套连体别墅,一半租给了晓燕一家,另一半房东自己住。房东和晓燕年纪相仿,一见如故,晓燕在她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一天,晓燕送孩子去幼儿园后刚到家,房东太太便敲门进来了,两人聊了一会儿,房东太太突然问她:“亲爱的晓燕,我想问你一个私人问题可以吗?”晓燕点点头,房东太太说:“你和你丈夫的感情是不是不太好?”

“你怎么会这样觉得?”晓燕很惊奇地问。她暗想:“自己和丈夫感情很好,一家人相处得非常快乐,只是偶尔会因为小分歧说话的声音稍微大了些,会不会因为两人拌嘴打扰了隔壁的房东?”

这时房东太太的一席话打消了她的疑惑:“为什么我从来没听到过你对丈夫说‘我爱你’呢?而且也从未听你丈夫说过这样的话,这在我们德国,就是婚姻危机的开始。”房东太太又关切地说:“我只是有些担心你。”

她突然想起每天清晨房东太太总会大声地对将要出门的丈夫说:“亲爱的,路上小心,我爱你!”她的丈夫也会回应一句:“我也爱你宝贝,等我回来。”

“原来是这样,哈哈,我们的爱情观和德国人不同,我们的爱都在心里呀!”听到房东太太的话,晓燕松了口气,和她解释起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而且告诉她,自己不好意思对丈夫说“爱”。房东太太对她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德国爱情观”教育,接着告诉她,和孩子相处时,将“爱”说出来会有很多好处,她将信将疑地表示愿意试一试。

正当她犹豫着要不要将“爱”对丈夫和孩子表达出来的时候,又到了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她发现女儿不太开心,于是问怎么了,女儿突然问:“妈妈,我是不是你亲生的?”

晓燕吃了一惊,孩子怎么会这么想?她忙问女儿是怎么回事,女儿撅着嘴说:“今天早上你送我去幼儿园的时候,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对他们的孩子说‘妈妈爱你’,可是你什么都没有对我说,我们班有小朋友问我,我是不是你亲生的孩子。”

听到女儿这样的话,晓燕十分惊讶,她忙说:“怎么会呢宝贝,妈妈也爱你呀,咱们在国内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

“那可不一样,那时候小朋友们都不会这样问我啊,他们都知道你是对我最爱的人,可这里的小朋友可不这么想!”女儿撅起了小嘴。

“难道在德国,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真的如此重要?”晓燕暗想。她答应女儿,以后送她接她的时候,一定会像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一样对她说“我爱你”。

傍晚丈夫下班回来,她温柔地对开门进来的丈夫说:“亲爱的,你回来了,我爱你。”听到这句话,丈夫愣了一下,马上回过神来抱起晓燕,在她的额头上吻了一下,然后很自然地说:“亲爱的,我也爱你,你越来越有魅力了!”

晓燕的尝试获得了显著效果,她惊喜地发现,不仅孩子很在乎爱的表达,大人也是如此,当她和丈夫相互表达了爱意之后,他们的感情更加融洽,生活也变得更幸福了。而女儿在得到妈妈肯定的回答后,变得更加乖巧懂事,因为她更加坚信,爸爸和妈妈是深爱自己的,他们永远都会把自己当成宝贝,永远都会对自己好。

普天之下所有父母,都会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呢?为什么有些孩子会产生叛逆思想,甚至质疑自己是否父母亲生呢?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很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上出现了问题,他们羞于用语言来表达爱,因此让孩子产生了误解。

2岁半的美美一直把妈妈当成最亲的人,不离妈妈半步,有什么事儿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妈妈,妈妈也很爱美美,给予她无微不至地关怀。

一天,美美和妈妈去社区公园玩,妈妈突然肚子不舒服,要去上厕所,这时美美和邻居家的小伙伴玩沙子玩得正开心,妈妈叫了她两声见她没回应。于是,妈妈把美美托付给邻居家的阿姨,急匆匆去了公厕。

过了一会儿,美美转过头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四处看看,也没发现妈妈的身影,眼看着就要哭出来,这时小伙伴说:“美美,你妈妈是不是不要你了?”

听到这里,美美坚决地说:“不会的,妈妈喜欢美美,不会不要美美的。”

邻居家的阿姨觉得有趣,也来逗她:“你妈妈跟我说她不要你了,以后你就跟着我们吧!”

听到这话,美美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阿姨这才慌了神,连忙说是逗她玩的,妈妈只是去了厕所,马上就会回来。不料美美根本听不进去,怎么都哄不好,直到妈妈急匆匆地赶回来,她才止住了泪。

其实这是孩子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之一,假如美美的父母没有及时告诉过美美他们爱她,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里,美美都会担心:父母是不是真的不想要我了,会不会真的把我送给别人?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担惊受怕,还会留下“父母不爱自己”的心理阴影。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鼓励,这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关心和照顾,还包括语言上的关爱,而这种直白的语言表达,比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更能让孩子感到温暖。在这一点上,德国人的做法十分值得学习。他们所奉行的有爱就要说出来的原则,不但能让孩子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源自父母的爱和安全感,更能让孩子充满自信,对生活更有信心。

浓情智语

德国父母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尊重孩子,用心感受孩子的情感体验,细致地呵护孩子娇弱的神经,表现在言语上,就是坦诚地告诉他:“孩子,我爱你。”获得父母的慰藉后,孩子的安全感油然而生,他们会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认可自己,知道自己是值得父母深爱的好孩子,这对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都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你爱孩子,就不妨大胆地告诉他:“我爱你,宝贝!”如果你爱孩子,每天出门前,别忘了对他说:“我爱你,宝贝!”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要羞涩,大声说出来,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应。

3.尊重孩子,因为他也是独立的个体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都下足了工夫,他们认真了解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怎样才能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未来。然而有些家长虽然已经尽心尽力,却还是会陷入教育误区,把无微不至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孩子的同时,却只把孩子当作教育对象,而不是平等对待。

尽管大多数父母都知道尊重孩子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却很难做到,究其原因,很多家长总是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不自觉地忽略他是独立个体的现实,甚至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做不到对孩子最起码的尊重。

萌萌的妈妈因为身体不好,30多岁才终于生下了她。萌萌出生后,一家人对她呵护备至,都十分珍惜这个上天赐给他们的小公主。不过尽管萌萌在家很受宠,可妈妈认为想让孩子将来成才,就不能娇惯她,于是始终对她严格要求,认为不对的事情一点儿也不会妥协。每次出门前都会跟她约法三章,不许乱要东西,不能在外面胡闹。

萌萌3岁生日那天,妈妈带她去公园玩儿,看到其他小朋友拿着氢气球,萌萌也想要一个,因为是她生日,妈妈毫不犹豫地给她买了一个。继续往前走,萌萌又见有小朋友拿着玩具水枪,于是又吵着想要,妈妈虽然有点儿不高兴,但不想因此扫兴于是也买给了她。

一路上萌萌又蹦又跳,一手拿着氢气球,一手抓着玩具水枪。走到游乐场前,萌萌突然被其他小朋友拿着的万花筒吸引住了,站在那怔怔地看着。妈妈装作没发现,想引开萌萌的注意力,说:“萌萌,咱们去坐摩天轮好不好?”不料萌萌根本不领情,非要妈妈再给她买一个万花筒。

妈妈板起脸,马上拒绝道:“出门前咱们不是说好,在外面不能乱要东西吗?今天已经破例给你买了两件玩具,不要得寸进尺。”

看妈妈严肃的样子,萌萌泪水马上涌了出来,爸爸连忙圆场:“好了好了,看在萌萌生日的份上,给她买个万花筒吧!”妈妈只好答应。

可是没想到的是,没玩儿多久,萌萌又被吹泡泡的小朋友吸引住,再一次向妈妈提出请求,这下妈妈终于爆发了,当着游乐场大人孩子的面,把萌萌狠狠地数落了一顿,萌萌见妈妈在众人面前如此不给自己“面子”,号啕大哭起来。

结果可想而知,妈妈气得要命,萌萌委屈地不停哭,爸爸左劝右劝没有结果,还遭到了很多人的围观,最后什么也没玩儿成,三个人扫兴地回了家。

试想如果萌萌妈妈在女儿要这要那的时候,不是马上发火呵斥,而是温和地跟孩子商量,或利用其他办法让孩子听话,事情会不会是另一种结果?

这种事情在德国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因为德国父母始终认为,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维,无论他想什么、做什么,都有他的道理,尊重孩子,蹲下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耐心引导、正确对待,这才是和孩子最好的相处方式。

洛娜是位单亲妈妈,她和5岁多的女儿梦莉一起生活。一个年轻妈妈独自带孩子生活必然会辛苦得多,很多人也许觉得洛娜的生活不会幸福,甚至还有可能一团糟,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洛娜温柔贤淑,女儿梦莉乖巧懂事,在家是妈妈的小助手,做什么都有条不紊,像个小大人;在幼儿园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相处得也很好,还能帮助老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有人问起洛娜教育孩子的方法,洛娜说:“其实谈不上什么方法,我只是觉得,家里只有我们俩,她虽然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从她能听懂我说话开始,有事情我都会跟她商量,从她的表情和简单的言语中获悉她对此事的看法,我们一直像朋友一样相处,因此十分融洽。”

梦莉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因为协调性不好,她时常会摔跟头,一次她不小心在客厅地板中央摔了一跤,洛娜看到后,马上跑过去并蹲了下来,虽然她很想把梦莉扶起来,但还是忍住了,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然后说:“宝贝,没事儿吧,我相信你能够自己站起来的,对吗?”小梦莉点点头,马上自己爬了起来,又蹒跚着继续往前走去。

和女儿相处的时候,洛娜一直用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用理解和赞同的语气和她交谈,从没因为她年纪小而忽略过她的感受。洛娜的做法一直深受梦莉的喜爱,小梦莉一直与妈妈亦师亦友,什么事情都愿意和妈妈说。

她偶尔任性,过后一定会像个大人一样主动跟妈妈道歉:“对不起,是我太任性了”、“这事儿我做得不对,请原谅”每当此时,洛娜总会抱起女儿,给她一个大大的吻,告诉她:“妈妈永远都爱你,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洛娜曾这样告诉别人:“在我看来,孩子只不过比我们小一点,矮一点,但这些都不是我们忽视他们的理由,蹲下来跟孩子交流对大人来说不是难事,但对我女儿这样小的孩子来说,却不会因此感受到压力,并且能够轻松接受我们的建议。”

其实洛娜说得没错,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这个小小的独立者,父母的态度十分重要,你愿意蹲下来以平等的方式与他交流,尊重他的情感和心态,他就会以同样成熟的状态回应你;假如你高高在上,用大人的口吻和他沟通,那么他任性、不乖也就是正常的了。

然而遗憾得很,很多中国父母并不懂得这一点,“儿子就是儿子,老子就是老子”的传统观念让很多父母放不下架子,总觉得孩子需要依靠他们,他们就是权威,说什么都不容置疑,做什么都是对的,而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稍有违背就是“不听话”的表现,丝毫没有自我意识的资格。

在这种状态下,孩子自然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无法顺利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久而久之很有可能形成两种极端性格,要么任性、乖张,要么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相信这两种结局都是深爱孩子的家长都不愿看到的。

在德国,所有家长都很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和个人隐私,不经过孩子同意,他们不会随意进入他们的房间和活动室,因为那是孩子的独立天地。这种尊重和保护孩子个人权利的教育形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还能让他们学会心平气和地审视、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积极与父母沟通,而不会对父母的建议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

浓情智语

德国父母将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与他们平等相处,认真对待孩子的所有问题,尊重孩子的建议和想法,只要关系到他的事情,都会征询他的建议,与他心平气和地协商。

对中国父母来说,这也许并不容易,但为了孩子,必须要勇敢尝试。没有哪个人天生就是优秀的父母,每个人都要经过学习才能不断成长,而学习的方向就是尊重孩子,平等对待他,而不是让他感觉父母就是“权威”,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4.不随意斥责,不随便教训孩子

中国有这样几句老话:“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材”。在这种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在饮食起居上对孩子关怀备至的中国家长,在教育上却大都奉行“棍棒”教育,看孩子哪儿不对便严加训斥,甚至“大刑伺候”。

大多数父母都会觉得,批评孩子就是为了孩子好,只有随时随地指出孩子的问题,他才能加以改正,以为这样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殊不知,这种严格又步入了另一个误区。

欢欢的父母始终奉行“严是爱,松是害”的教育理念,从欢欢很小的时候就给他立下了一大堆规矩。孩子天性可爱淘气,但在欢欢父母眼中,欢欢的淘气就是不乖,不管在任何场合,只要“不乖”,马上就会换来一顿指责。

一天,3岁半的欢欢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的时候,停在卖玩具汽车的地方怎么也不肯走了,非吵着要买一辆。

妈妈一看,是前段时间欢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的时候看上的那辆,当时她就不同意买,家里玩具车已经不少,而且这辆玩具车确实挺贵,当时为了不让他哭闹,于是敷衍他说没带够钱,下次买。欢欢一听,乖乖地跟着爸爸妈妈回了家。本以为几天后欢欢会忘了这件事,没想到这次来他还记得。

妈妈又想故伎重演,可欢欢不依不饶,说妈妈已经说好下次了,现在就得买。看欢欢眼里含着泪,刚开始妈妈还好言好语地说:“乖儿子,看妈妈今天拿了这么多东西,拿不了玩具车了,咱们下次一定买好不好?”

欢欢很不乐意地说:“我不,我偏要,我自己可以拿着。”说着泪珠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妈妈见状,火气一下子上来,不由分说地将他训了一顿:“家里那么多玩具车,哪一辆你好好玩了?都被你摔坏的摔坏,扔床底下的扔床底下,你还好意思再要!”看到妈妈严厉起来,本来小声哭的欢欢一下子大哭起来,很快有人过来关切问孩子怎么了,这让妈妈更加生气,拉起欢欢气冲冲地回了家。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欢欢7岁了,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照理说,在如此严格的家教下,欢欢应该很听话才是,但让人奇怪的是,欢欢不但没有变成妈妈心目中的“乖孩子”,反而变本加厉,更加不听话了,变着法儿得惹她生气。不是偷偷将爸爸的剃须刀藏起来,就是把妈妈的化妆品撒得到处都是,还有一次更过分,把妈妈刚买了几天的珍珠项链搁在爸爸鞋子下面,爸爸不仅摔了一跤,还把妈妈的项链踩坏了,而他就在一边偷偷看笑话。

妈妈对欢欢感到很失望,到处跟人说生了个不争气的儿子,爸爸对此也很无奈,不知道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半年后,爸爸的表弟从德国回来探亲,两人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了解到欢欢的情况,他说起了自己家的女儿小蕾。

“你说的这种教育方式,我们刚去德国的时候也用过,但后来经历的一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小蕾刚到德国的时候才3岁,我和你弟妹第一次带着她去超市购物,她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新奇,看到什么都想要,这一点我其实早就想到,因此在去超市前,我学着德国父母的办法跟她协商,告诉她可以送她一个玩具,但前提是一旦选定一件玩具,就不允许再要其他东西。小蕾答应了,并且高兴地和我们一起挑选商品。

当我们走到玩具柜前的时候,小蕾开始对每件玩具都爱不释手起来,她拿起这个,放下那个,反复琢磨了好久,最后拿起一个布娃娃放到了购物车里。逛完一楼的玩具柜往二楼走的时候,小蕾突然发现前面还有个玩具店,摆着一整套漂亮的芭比娃娃,她抬起头问妈妈:‘我可以要一套芭比娃娃吗……’我听完顿时觉得很生气,因为之前有言在先,只要一件玩具的,于是没等孩子说完话,就告诉她不行。

看我拒绝得如此干脆,小蕾马上哭了起来,她妈妈刚要哄她就被我用眼神制止住了,我们继续往前走,小蕾见我们都不搭理她,于是坐在地上大哭大闹起来。看她这样,我火气马上大了,我当时就在想,这时候不严厉一些,就是害她,所以即便心疼,还是一把将她拉起来,开始严厉地训斥。

正当我说得起劲,一个售货员走了过来,拉拉我的衣服:‘先生,您不应该这样训斥孩子的,这样她会很受伤害的,她需要您的尊重。’我很惊异,我教育自己的孩子,她管什么闲事,于是没有搭理她,她继续说:‘先生,太太,我发现孩子有话想告诉你们,只是你太过着急,她都没有机会说出来。’

看售货员一脸的谦恭,我充满疑问:‘真的吗,小蕾,你是不是有话想说?’小蕾抹了一把眼泪,点了点头,小声说:‘我是想跟您商量一下,虽然我也很喜欢布娃娃,但更喜欢芭比,那个布娃娃我不要了,我想要这个。’

听小蕾这样说,我和小蕾妈妈都不知该说些什么,这时售货员将她抱了起来,笑着说:‘宝贝儿,你真棒!先生,现在您愿意让她换成芭比娃娃吗?’我十分尴尬地点了点头,匆匆结账,带着孩子走出了超市。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在公共场合训斥过小蕾,而且遇到事情也会征求她的建议,她果然一直表现得很成熟,没有让我费心过。”

听完表弟的话,爸爸若有所思,这时欢欢从里屋出来,他显然听到了两人的谈话,爸爸叫过欢欢,诚恳地对他说:“儿子,你是不是怪爸爸妈妈一直对你太严厉,不尊重你,才用淘气的方式来报复?”

欢欢不说话,有点儿想哭的样子,爸爸接着说:“放心吧,儿子,是爸爸做得不对,以后爸爸一定会尊重你,不随便斥责和教训你,你也是大孩子了,咱们什么事情以后多多商量好吗?”欢欢吃惊地看着爸爸,像是不相信爸爸会说出这样的话。

从那之后,爸爸妈妈对欢欢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弯,他们惊喜地发现,欢欢像变了个人似的,逐渐变得懂事了许多,他们暗自庆幸,幸好表弟指点迷津,不然这孩子就毁在自己错误的教育之下了。

像欢欢所遭遇到的这种严厉管教,在中国绝非个例,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当着亲戚朋友的面大声呵斥孩子“你怎么这么笨”、“你都多大了,还尿床,真是笑死人了”、“你看隔壁的谁谁谁,你要有人家一半就好了”、“就你这样的成绩,还想长大了当科学家,不要饭去就不错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孩子,听到这样的训斥,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要么像欢欢一样叛逆,破罐子破摔,变本加厉的不好好学习,不听话;要么一蹶不振,觉得信心全无,自暴自弃,自卑不已。而这两种结果,相信肯定不是深爱孩子的父母所愿意看到的。

想让孩子乖巧懂事,我们不妨借鉴德国父母的方法,将尊重放在第一位,孩子也有喜怒哀乐,有自尊和敏感的小心灵,只有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敬和平等对待,他才会更加积极地配合父母,快乐成长,进而变得更加优秀。

浓情智语

德国人从不将孩子看作附属品,家长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无论任何事情,也不管孩子做错什么,他们首先做的绝不是训斥孩子,而是了解原因,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对错,理性地找出解决方案。

这样的做法不仅能让孩子变得更加通情达理,自尊自信,更能让孩子拥有独立的自我,主动探知是非对错,并最终成为独立的个体。

5.尊重孩子的“早恋”

孩子“早恋”怎么办?大多数中国父母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那可不行,会影响成绩的,一定要制止。”只要听说孩子有了早恋倾向,无论是真是假,都会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围追堵截”,力图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

然而在德国,完全不会如此,当德国父母得知孩子喜欢上某个异性朋友时,他们会认为这是件好事,并且尊重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鼓励他们勇敢追求真爱,当孩子们在爱情上遇到难题时,他们会积极引导,借机教育孩子好好学习。

在德国定居的王丽有一个漂亮乖巧的女儿叫兮兮,正在一所德国小学上二年级。一天,王丽接兮兮放学回家,兮兮神秘地凑近妈妈的耳朵,悄悄告诉她:“妈妈,你知道吗?琳娜交了个男朋友,长得好帅呢!”

王丽认识她所说的琳娜,她是兮兮的同桌,也是她最好的朋友,长得非常漂亮,洋娃娃一样的长发。听兮兮这样说,王丽吃惊地问:“什么,你说琳娜早恋了?”

“妈妈,什么是早恋啊?我们班很多女孩子都有男朋友呢。”兮兮满不在乎地说。王丽赶紧问女儿有没有,她有点儿失望地说:“还没有,琳娜说是因为我太不活泼了,我想可能没有人会喜欢我。”

看着女儿沮丧的表情,王丽的心稍稍放下了一些,她马上严肃地告诉兮兮:“宝贝,你是乖孩子,咱好好学习,不找‘男朋友’!”

兮兮点点头,敏感的王丽发现兮兮的眼中有股不平的惆怅,她似乎觉得没有男朋友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甚至为此感到不好意思。

第二天上班的路上,王丽遇到同事,聊起这件事,她疑惑地说:“在德国,孩子早恋是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呀?”

“是啊,怎么,你们家兮兮也有男朋友了吗?”同事兴奋地问道。

“这倒没有,不过她说班里好多女同学都有了男朋友,她对自己没有男朋友的事情居然会觉得失望。”

“兮兮这么漂亮,一定会有男朋友的,不要着急!”同事这样安慰道。

王丽赶紧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庆幸女儿没有男朋友,而且担心她也会交个男朋友,耽误学习,现在的小孩子怎么开放到这个程度,这才小学二年级呀!”

看到王丽焦急的模样,同事有点儿不太理解,问她怎么看待孩子谈恋爱的事情,王丽一本正经地告诉她:“在中国,父母和老师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孩子早恋,如果发现孩子和异性同学有些亲密举动,马上就会想方设法做工作,阻止早恋的发生,让其将注意力都放在学习上。”

“怎么可以这样呢?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作为大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况且,这可算不上什么早恋,顶多是相互有些好感罢了!”听到王丽这样说,同事的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

“她还这么小,怎么可以对异性产生感情呢?你们德国人为什么会这样想?”

“因为我们觉得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和人交往当中才能得到发展,所以让孩子尽早地了解这一点其实是好事,况且能够得到异性的喜欢,这说明她有魅力,能和别人正常交往。你们怎么能阻止孩子的尝试呢?”

听到同事这样说,王丽暗自琢磨,好像也有些道理,孩子跟成人一样也有感情上的需要,他们也有交往的需求。

这时同事继续说道:“在德国,假如发现孩子谈恋爱,我们首先做的肯定不是惊恐,而是高兴。我们基本上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假如他们在感情上遇到困难或挫折,我们一般会进行引导,并且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尊重别人的选择,爱护异性朋友,引导他们走出感情低谷,重新振作起来。当然,我们无法左右孩子们的想法,只是给他们提供建议而已,至于究竟如何去做,他们有自己的处理权,我们从不会命令或强迫孩子做什么事情。”同事耐心地解释道。

听完同事的话,王丽若有所思。

两周后,王丽听说琳娜和男朋友的感情出现了问题,琳娜因此请了一个星期的假,打算认真考虑考虑,应该如何解决两人的分歧,他的男朋友因此犯了相思病,再也没有心情上课,居然哭着跑回了家。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而是任凭他们自己解决感情问题。

急于了解孩子心理历程的王丽终于忍不住了,向老师打探情况,老师笑着告诉她:“男孩的妈妈得知儿子失恋,于是告诉他‘琳娜是个好女孩,能娶到她是福气,但现在你一无所有,怎么能给琳娜幸福呢?想跟她结婚,起码要有个不错的房子,还要有辆车,结婚的戒指、婚纱,而这一切需要不少钱,现在你连自己的玩具都要我们帮你买,你拿什么娶她呢?真想和她在一起,你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那时你才可能拥有娶到琳娜的资本’。听了妈妈的话,男孩二话不说背着书包就来学校上课了。”

跟王丽说话时,老师的表情很轻松,完全没有中国父母想象中的紧张和担心,这让王丽确信了同事的话:在德国,孩子谈恋爱果然不是件坏事,而是好事。从那之后,她听到女儿兮兮再说谁和谁谈恋爱的时候不再紧张,而且还开玩笑地问她:“宝贝儿,你如果找到男朋友,一定不要忘了先让我看看帅不帅啊!”

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句口头上的话,而是需要付诸于实践,这其中自然包括尊重他的“爱情”。在德国父母眼中,孩子喜欢别人不仅是长大的一种表现,更是父母尊重并引导孩子的好机会,因为德国父母会趁此机会,观察孩子的审美观和社交能力,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这一观念在很多中国父母看来不太容易理解,但这对于孩子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坏事。

作为中国父母,我们也许做不到支持孩子和异性交往,但在得知孩子对某个异性有了好感或发现孩子有和异性比较亲密的举动时,完全不需要大惊小怪。适当学习一下德国父母的做法,尊重和理解孩子,必要时对其进行引导,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浓情智语

在“早恋”这一问题上,大多数中国父母,包括老师都极其不认可,认为这种行为会直接导致孩子无心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因此学坏,影响将来的前途。事实上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这并非早恋,而只是一种青春的萌动和对彼此的好感,这是他们探知社会,相互沟通的渠道。

德国家长尊重孩子“早恋”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相信只要父母正确引导,让孩子将彼此喜欢的力量转化为学习动力,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成为助力剂,在帮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同时,更好地爱人爱己。

6.孩子说“不”,愿意聆听理由

在提到自己的母亲时,某网友这样写道:

在我小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的,因为说不准什么时候,妈妈会突然不高兴,有时我根本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但一看到妈妈的脸我就知道,我肯定犯了错误。因为总沉着脸说:“你知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我迷茫地说:“不知道。”然后就会挨顿揍。妈妈一边生气打我一边说:“自己错哪儿都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挨揍?”挨完打其实我依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但我学会一点,以后只要再有这种情况,我就回答“知道”,这样就能少挨打了。

其实有时候我也很想问问妈妈,我到底错在哪儿了,可她从不听我说话,只要她认为这件事我做得不对,那就没有分辨的余地。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玩得正高兴,妈妈突然出现在我们身后,大声地喊:“你们俩在搞些什么,把衣服都弄脏了,你们成心气我是不是?”然后我不可避免地又挨了打,姐姐也被打了好几巴掌。

每次挨完打之后,我总会想,将来找老婆一定不能找妈妈这样的,我更不会这样不由分说地打孩子,我要倾听他的话,和他做朋友,让他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尽管我依然很爱妈妈,我也知道她对我好,但这种好,总让我感觉到距离,后来我开始跟妈妈疏远起来,什么事也不愿跟她说,甚至有些害怕她了……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感同身受,在中国,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因为工作忙,生活压力大,虽然心里对孩子有着满满的爱,但在表达方式上却截然相反。孩子只要犯错,不由分说上来就斥责、打骂,有时甚至孩子没有错,只是觉得孩子哪儿做得不好就会横加指责。这样不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还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

德国的家长在这一点上十分注意,因为在德国,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尊重,无法获得父母的平等沟通,他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利,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

卢西是个12岁的男孩,一天他因为不堪忍受家人的忽视而离家出走了,父母十分着急,马上报了警。在警察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他,就在警察准备带他回家的时候,卢西却死活都不肯上车。

警察连哄带劝地说:“为什么不回家呢?你知不知道父母发现你丢了有多着急吗?他们找了你一整夜了。”

“他们根本不在乎我,我在家里没有人权!”卢西的话让警察吓了一跳。

“你遭受到父母的虐待吗?如果这样,你可以起诉他们的。”警察认真地告诉他,因为在德国,父母如果打骂孩子,是要受到法律严惩的。

“这倒没有,但我在家里丝毫没有地位,没有发言权,我的父母根本不愿意听我讲话,总是自以为是地来扭曲我的想法。您要知道,我已经12岁了,已经有了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而他们始终把我当成小孩子,这让我十分厌烦,我打算独立生活了!”

听到卢西愤怒的“控诉”,警察的表情稍微缓和了一些,他引导卢西和父母认真沟通,将想法告诉父母,但卢西却告诉警察:“先生,您知道吗,每次我说到一个事情的时候,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而认为我的想法不成熟、不正确,根本不听我的解释,甚至直接将我强行赶到一边,这让我感觉十分不好。”

“那么你打算怎么办呢?怎样你才愿意回家?”警察对于卢西的遭遇开始感到同情,当卢西说要告自己父母的时候,警察接受了这一“指控”,并以此为理由将卢西的父母叫到警察局“拘留”了一天,让他们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

卢西的父母在警察的开导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诚恳地向卢西道歉:“我们知道错了,你是大孩子了,我们以后一定会倾听你的意见和建议,凡事和你商量的。”

卢西高兴地跟着父母回家了,从那之后,卢西的话受到了父母的重视,他们再也不会不耐烦地打断孩子,而是安静地听完,并说出自己的态度或给出建议,在这样的环境下,卢西很快成长为一个成熟独立、优秀严谨的男子汉了。

不少中国家长看到这个故事,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感慨道:“如今这些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好管教了。”甚至会觉得警察小题大做,不过是没有聆听孩子说话,至于被“拘留”吗?这也太不拿大人当回事儿了?

事实上,这正是德国人做事严谨的表现之一,因为在德国人看来,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教育好他们,对社会、对家庭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孩子无论大小,都必须认真对待,不管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要用心倾听,这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了解孩子内心的途径,更可以增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真正成长为自尊、自信、独立、自强的优秀人才。

作为父母,一定要清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烦恼和困惑,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如果只是凭主观臆断,而不去认真聆听,根本不会知道孩子真正的状态及想法的。

那么怎样才算认真聆听呢?你需要给孩子和自己一个专属的时间,不能一边做家务或处理公事,一边心不在焉地跟孩子说话,而是将所有事情放下来,在不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专注地与他沟通,像对待朋友或同事一样认真跟他说话。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受到尊重和被重视,才会从你的态度中得到鼓励,并且乐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不少中国家庭中奉行“一言堂”,父母的权威不可撼动,没有平等和民主,只有傲慢与征服。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永远感受不到尊重,更无法获得真正的独立,拥有真正的自我。

教育孩子并非是将有个性的他揉成面团,然后送入“流水线”,打造成形状、大小、颜色,甚至口味都相同的“汉堡”,而是真正走入他的内心,洞悉他的心灵,将其培养成独具一格,有个性、有思想的社会人。

在聆听孩子的时候,父母不能仅仅聆听他说话的内容,更要倾听他内心的真情实感;不要只顾追问事情的始末或准确性,而是应先回应孩子的看法和需要,以及他对事情的分析和演绎。真正了解和接纳孩子之后,再进行劝告和教导,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当你了解到孩子的喜怒哀乐,真正走进他们的小小世界,你才会发现,原来他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幼稚,他的行为也并非真的如此“不成熟”。用心和孩子沟通,在孩子说“不”的时候聆听一下他的内心,也许你会发现,你家的“小豆丁”不知什么时候就已经是个“大孩子”了。

浓情智语

当孩子说“不”的时候,德国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拒绝,也不是不耐烦地走开,而是蹲下来认真倾听孩子的理由,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

在这一点上,中国父母需要认真借鉴,无论你有多忙,在孩子说话时或与家长产生分歧时,你不妨放下手中的事情,安静地听他讲完,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有效避免了曲解、误解孩子的意思,更能让孩子从父母的态度中获得尊重,进而自尊自强,拥有独立人格。

7.尊重,但不迁就和纵容

不少中国父母会有这样的疑惑:尊重孩子,是不是就不能批评、打骂,那么孩子淘气、调皮的时候又该如何呢?难道孩子真的能在“赏识教育”中健康成长吗?是不是一点儿体罚都不能有?

很多人在提到德国教育方式时,总会感慨:“德国人对孩子太好了,不批评、不体罚,把孩子和大人放在平等位置上,甚至连早恋都是被允许的,哪个孩子生在德国,真是要偷着乐了!”

其实这只是对德国教育的误读,事实上,德国父母虽然十分尊重孩子的感受,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和他平等交流,但在孩子犯下错误之后,同样会严肃对待,尤其是原则上的错误,更不会迁就和纵容,甚至会“严惩不贷”。

在德国定居的林薇夫妇,有一个可爱乖巧的女儿名叫露露。因为深受德国教育理念的熏陶,林薇夫妇对露露始终运用赏识教育,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露露温柔可人,不争不抢,十分讨人喜欢。

一天,林薇最要好的同事带着爱人和儿子尼克来家里做客,尼克比露露大1岁,是个地地道道的德国男孩,长着漂亮的大眼睛和卷曲的头发。露露看到尼克哥哥来了非常高兴,于是拿出玩具和零食与尼克分享,甚至还拿出家庭作业让尼克帮忙检查,露露很少肯让父母看自己的作业,这让大人们都很高兴,觉得两个孩子玩得投机,他们可以放心地聊天了。

没想到没过了半小时,屋子里就传来了露露的哭声,林薇和同事赶紧跑了过去,问她发生了什么事,一进门就发现地上一团糟,零食、玩具和作业本混在了一起,小露露坐在地板上,手里拿着一本撕坏了的作业本号啕大哭,而尼克则一脸不屑地躺在地板上,似乎所有事都与他无关。

林薇走过去问露露:“怎么了,为什么要哭?”

露露抽噎地告诉妈妈:“尼克说我的字不好看,我跟他抢作业本,他不给,还把我的本子撕坏了,明天老师一定会批评我的。”说完哭得更凶了。

“放心吧宝贝,等会儿妈妈帮你粘起来就好,妈妈会帮你跟老师解释,你不会被批评的。”妈妈一边安慰她,一边拿起了作业本,她发现本子确实损坏得厉害,也许需要给露露换一本新的了,她避免谈起尼克的错误,担心同事会觉得难堪。

让林薇没想到的是,同事一把将躺在地板上的尼克拽了起来,严肃地问:“请你告诉我,尼克,露露妹妹说的是不是真的?”

尼克满不在乎地说:“是真的,我只是不小心撕坏了而已,哼,爱哭鬼,真没劲!”

“你有错吗?”同事继续问自己的儿子。

尼克依然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这下同事的火儿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尼克看妈妈生气了,赶紧承认是自己的错。听到尼克认错,同事猛地把他拉出了房子,抬起手在他的屁股打了几下,尼克“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这时林薇才想起把这对母子拉开,她不停地说:“小孩子之间的事情,没关系的,不要打孩子了!”

同事抱歉地说:“对不起,这孩子今天太不礼貌了,而且他确实做了错事,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说完她将小尼克拉到了墙角,勒令他面壁1小时,反思自己的错误。然后整理了一下情绪,和林薇一起回到客厅,坐在了沙发上。

林薇觉得不解,问同事:“德国父母不是从不体罚孩子吗?这样做会不会伤害到他的心灵?”

“确实如此,因为我们知道体罚孩子不好,但有些时候,缺少体罚反而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我们认为在特定情况下,必须采取特定的惩罚手段,以避免对孩子的迁就和纵容。”

同事继续说道:“一般来说,孩子不听话是受到体罚的主要原因,此外对父母有过激的行为,碰触危险物品,欺负小朋友,故意损坏东西等。当然,体罚的时候,我们会十分小心,绝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身体,而是采用比较柔和的方式,比如打屁股、面壁、罚做家务、关禁闭等。”

林薇点了点头说:“我明白了,刚刚对小尼克,你使用了打屁股和面壁思过两种方式,让他为错误付出代价,是这样吧?”

“是的,他确实犯了错误,而自己也承认了,所以我才采取这种方式。”

“难道你不担心尼克会因此怨恨你,或伤害到他的自尊吗?”林薇有些担忧,因为对于露露,她一直小心翼翼,很少采取严厉的惩罚,生怕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但同事的话打消了她的顾虑:

“在必要的时候,即使会伤害到他的自尊,也是他应该付出的代价,这样他下次就会记住,再也不会如此。当然,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影响到我们之间的情感,等他反思过后,我会与他沟通,让他知道我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还会告诉他,这样做是因为我爱他。我相信他一定会理解我的,他如果站在我的角度上,也会这样做。”

听完同事的话,林薇不禁被德国父母清晰的思路所折服,她突然明白,尊重孩子其实有很多方式,特定的时候采取特定办法,才能将孩子教育好。

在德国,体罚孩子是“不合法”的行为,因为德国法律规定,体罚是一种“侵害孩子权利”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少德国父母依然会偶尔体罚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在德国父母的心里,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不能动孩子一根指头,孩子无论做什么大人都不能一味迁就和纵容,毕竟孩子的心智不够成熟,很多事情容易思虑不周,在特定时期,比如孩子刁蛮不讲道理,和大人有过激言行,欺负比自己弱的孩子或碰触危险品时,为了让孩子能牢牢地记住教训,不再犯错,必要的惩罚措施还是要有的,而这些措施中也包括体罚。

在我们学习和借鉴德国父母尊重孩子,将孩子当作独立完整个体的同时,千万不要曲解这种理念,更不要因噎废食,以为体罚就一定是不可取的,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出教育孩子最准确的做法,有的放矢,让孩子接受正确的教育。

当然,无论是何种方式的体罚,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几个前提:首先,不能伤害到孩子的身体,不能打容易受伤的地方,尤其是头部;其次,体罚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莫名其妙地挨了打;最后,体罚后一定要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你这样做的原因,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让他发自内心理解你的做法。

浓情智语

尽管德国父母非常尊重孩子,将孩子视为和自己平等的独立个体,但对孩子错误绝不会迁就和姑息,更不会纵容。他们认为体罚并不是解决孩子犯错的唯一办法,而是一种途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牢牢记住,什么事情不能做。

由此可见,尊而不迁,是德国教育中的一大特点,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这不仅能让孩子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规避。

8.用纸飞机换电动车?尊重孩子决定

相信很多80后父母都还记得初中教材中的那篇《羚羊木雕》,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作者儿时和一个名叫万芳的女孩情同姐妹,万芳是她最好的朋友,学习很好,一点也不自私,把朋友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一次上体育课,全班都穿着新买的运动衣,课余休息时他们围着小树捉迷藏,她一不小心,在裤子上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

因为心疼裤子,又担心回家挨训,她坐在树下偷偷抹起了眼泪,这时万芳走过来,一边叹气一边想办法,突然她一拍脑门说:“咱俩把裤子换过来吧,我妈妈是高级裁缝,能把大口子缝得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于是,两人相互交换了裤子,结果后来她听说万芳因为这件事被罚面壁。

一天,万芳到她家玩儿,十分喜欢桌上的羚羊木雕,她毫不犹豫地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并说:“咱俩永远是好朋友。”

万芳十分感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了她。然而,晚上妈妈突然问贵重的羚羊木雕哪儿去了,听说她送给了万芳,马上要求她要回来。

她小心翼翼地跟妈妈解释了来龙去脉,并告诉妈妈,作为交换,万芳送给了她一把小藏刀。但妈妈并不领情,告诉她羚羊木雕有多么贵重,根本不是一把小藏刀的价值能比拟的,这时爸爸也过来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能送东西,但要看什么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或一盒糖,小孩子是不能自作主张的。”

无奈之下,她只得跑去万芳家,打算换回羚羊木雕,万芳对此十分不理解,但看到她的样子,顿时明白了一切,万芳没有同意交换,不但坚持把小藏刀送给她,而且一并将羚羊木雕还给了她,并说:“咱们还是好朋友。”

回到家后,她十分痛苦,虽然没有失去最真挚的朋友,但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因为她对朋友反悔了。只是这件事,能怪她吗?

孩子一生中需要很多种爱,来自亲人的关爱和来自伙伴的友爱都十分重要,作为父母,假如不尊重孩子的决定,仅仅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爱,不仅会伤了孩子的心,还会让孩子从此在朋友面前失去了诚信。

爱需要沟通,更需要相互理解和不同方式的表达,作为父母,如果提早告诉孩子东西的价值,也许不会发生这样两难的事情。但既然孩子已经将羚羊木雕换成了小藏刀,作为父母就不应该干涉孩子,这并不仅仅是件物品,因为再珍贵的东西也换不回孩子之间纯粹的友谊和单纯的心。

相比之下,德国父母绝不会这样做,他们认为孩子之间的友谊比任何东西都珍贵,虽然他们也许并不懂得物品的价值,但他们将友谊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当他们遇到这种问题,不仅不会反对,还会借此教育孩子,给孩子进行理财教育,让他们学会等价交换。

刚满5岁的托尼十分喜欢车,家里有着各种样式的玩具车,他生日那天,妈妈送给他一个漂亮的蓝色车模,这个车模是高仿真的,十分精致,前后车门都能打开,车内的方向盘可以转动,就连前后灯都跟真的一模一样,托尼十分喜欢,爱不释手地玩了好些天。

这天,托尼带着自己的车模去邻居米莉家玩儿,米莉非常喜欢托尼的车模,便提出想要跟他交换,托尼早就想要米莉家那本汽车画报了,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当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妈妈才发现,昂贵的车模变成了廉价的汽车画报。

妈妈当时有些生气,但看到托尼兴致勃勃地翻看汽车画报的样子,还是强忍住怒火,平静地询问孩子小汽车去哪儿了。托尼自豪地说:“米莉很喜欢我的车,我也很喜欢她的画报,于是我们做了交换。”

听到这里,妈妈并没有马上责问他,而是不动声色地说:“既然你这么喜欢这本杂志,就好好看吧。”

过了几天,托尼和爸爸玩儿游戏的时候,翻出了所有的小汽车,打算组成一个车队,这时妈妈在一边说道:“你看,你的车队里红色、黄色、黑色、银灰的车都有,如果那辆蓝色的小车也在,该有多好!”

看到托尼有点儿后悔的样子,妈妈才向他说明了画报和车模的不同价值,并引导他分析两者哪一个更贵重些,小托尼挠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真可惜,我现在都有些后悔了!”

妈妈笑着说:“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哦,做人必须有诚信,既然跟米莉做了交换,你只能好好珍惜换回来的画报了,至于小汽车,它已经属于米莉了。”

托尼点点头,然后认真地说:“以后这种蠢事我肯定不干了。”

聪明的妈妈尽管十分心疼孩子换走的那辆车模,但她尊重了孩子的选择,既没有责怪孩子,也没有逼迫孩子将玩具换回来,而是利用机会,跟他心平气和地讲明道理,让他自己领悟之间的关系。

在德国,很多幼儿园都会组织让孩子交换玩具的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学会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不断了解物品的价值,学会衡量利弊和得失。

在这种交换活动中,无论孩子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作为父母都不会进行干涉。不管他是拿纸飞机换来了电动车,还是把赛车换成了橡皮泥,父母都会尊重他们的决定,不强迫他们做出选择。

但如果在中国,假如孩子用廉价物品换来了昂贵的玩具尚可,但如果孩子价值不菲的玩具被换成了低廉的小物件,不少孩子的父母就会发难,甚至会要求孩子换过来。

那些一心只看玩具价值,不去尊重孩子决定的父母,最终也许能把孩子贵重的玩具要回来,但他们却永远失去了孩子的心,父母的爱并不是给孩子买多么贵的玩具,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能尊重孩子的决定,让其保有自尊。

在孩子看来,那些全自动的、精美的、益智的、高档的玩具,有时并不如价格低廉、构造简单、朴实有趣的小玩意儿,因为他们并不在乎价格的高低,只觉得好玩儿就可以。

在对待孩子交换玩具这件事上,无论他用什么换到了什么,你所需要做的只有一点:尊重他的决定,鼓励他的行为,千万不要说出这样的话:“你怎么用如此贵的玩具换来了这么个破玩意儿,你脑子进水了吗?”

如果你实在心疼他送出去的那件玩具,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玩具的价值,让他记得将来不去做这样的事情就足够了,等他长大后,他会感谢你的尊重,并记住你当初教他的话。

浓情智语

当孩子交换来不等价的玩具,德国父母除了会询问孩子把玩具给了谁,为什么,别的都不会说,这并非因为德国父母大方或者“傻”,而是他们知道,尊重孩子的决定比再昂贵的玩具都重要,让孩子了解物品的价值什么时候都不晚,但如果让孩子失去了自尊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即便孩子用崭新的赛车换来了纸飞机,抑或用昂贵的芭比娃娃换来了魔术手套,你都不要生气,借鉴德国父母的做法,让孩子慢慢认识到物品的价值,意识到究竟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样他才能感觉到你的尊重,才会更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