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磨炼效应:“严谨”磨炼,让孩子在碰撞中“波折”成长
04-12Ctrl+D 收藏本站
1.发烧了?靠自己去康复
父母最担心的事莫过于孩子生病,遇到这一情况,任何父母都会看到眼里、疼在心上,尤其是对“爱子如命”的中国父母。
然而,所有孩子小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病痛的磨砺,不少父母一发现孩子感冒发烧,想也不想就会抱着孩子去医院,然后要求医生:“拜托您,赶紧用药给孩子把烧退下去吧!”或者“孩子发烧了,快给孩子打一针吧!”其实对孩子来说,打针吃药这样的办法并不好,有时甚至还会引发其他状况,让人后悔不迭。
今年7岁的真真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聪明乖巧,还长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但上了小学,她却被同学们嘲笑走路的姿势奇怪,妈妈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妈妈,她患上了一种叫做“臀肌挛缩症”的病,需要动手术才能康复。
妈妈顿时惊呆了,忙问医生是怎么回事儿,医生问她:“真真很小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打针?”
妈妈点点头,告诉医生:“真真从小体弱多病,动不动就生病,不是感冒发烧就是咳嗽,有次还差点儿引发肺炎,后来她身体一不舒服,我们就赶紧带她去医院打针。可是,这和这种奇怪的病有什么联系吗?”
医生告诉她:“臀肌挛缩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就是注射,曾有医院对患病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这种因为反复肌内注射所导致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患儿占到了4.7%。这是因为孩子的臀部肌肉发育较差,如果臀肌注射的次数过多,臀肌纤维就会出现坏死现象,进而产生挛缩,而这种挛缩短期内是看不见的,等到发现的时候,往往为时过晚了。”
听到这个消息,妈妈抱着真真哭了起来:“宝贝儿,都是妈妈害了你,本以为感冒发烧时只要赶紧好起来就没事儿了,没想到打针还能引发别的病,早知道是这样,当初就应该尽量避免打针啊。”
真真的遭遇只是个案,毕竟感冒发烧这种小病,有时并不需要打针,但吃药对孩子也不是好事儿,因为小病就着急给孩子吃药,最终孩子的身体会产生抗药性,再好的药也不管用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
在德国,这样的事情根本不会发生,因为德国父母认为,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根本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反而是孩子磨炼自我的好机会,他们绝不会一看到孩子生病,就着急带孩子去看医生,而是让孩子坚持一下,争取自己好起来。
这样的方式也受到了德国医生的认可,他们同样不太愿意给孩子开药,在医学专家看来,孩子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完全可以依靠其他方式解决。因此,即便是父母着急或者请求医生开药,也会被委婉地拒绝,为了孩子的身体着想,父母大多会听从医生的建议。
陈希一家在德国定居了10年,对德国教育耳濡目染的她一直按照德国人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这也让4岁的儿子小伟更加聪明可爱、严谨懂事了,然而对于德国医生,陈希却多少有些微词,这是因为这里的医生无论孩子生什么病,都很少肯给孩子开药吃。
一天中午,小伟满头大汗地从外面回来,吃了点儿东西就去午睡了,结果下午醒来后就发烧了,无精打采没有胃口。陈希带着儿子去社区诊所,医生安排助手给小伟量了体温,做了记录,然后走过来看了看孩子的耳鼻和四肢,轻轻松了口气,告诉陈希:“没什么事,回去多喝水,用毛巾降降温,明天就好了。”
“不用给孩子吃点药或者消消炎什么的?”陈希赶忙问医生。
医生抬起头告诉陈希:“不用,孩子自身是有抗体的,不需要药物帮助,他的体温不算高,等到了39℃再用药。不过我觉得他不会烧到那么高的,估计明天就会好的。”
用了医生的办法,第二天小伟果真活蹦乱跳了起来,陈希觉得这医生医术很高,而且不乱要钱,于是以后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愿意来这个诊所问诊。
半年后,小伟又感冒了,这次显然比上回的情况严重,他四肢疼痛、发热、呕吐、腹泻,陈希很着急,赶忙带着小伟来到了诊所。接诊的还是上次那个医生,他在小伟伸出舌头的瞬间,就断定小伟被传染了猩红热。
他立刻让助手去化验,结果正如他预料,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陈希十分着急,连忙问医生怎么办。这次医生终于肯开药了,但除了抗生素之外没有开别的药,他询问了一下,确认陈希家有治疗发烧的药,然后嘱咐她:“如果孩子烧到39℃,就给他吃一点退烧药,如果没有,就不用吃。”
过了两天,小伟继续腹泻,而且肚子还疼,陈希十分着急,于是抱起孩子开车到离家很远的儿童医院看急诊。一位中年医生给小伟量了量体温,发现体温正常,于是做了一系列的常规检查,检查完笑着跟陈希说:“孩子不发烧,电解质也没有紊乱,虽然有点儿缺水,但并不严重。不要太紧张,回家多喝水,也可以吃点儿香蕉。”
“可是,他一直嚷着肚子疼啊……”陈希看医生没有让打针的意思,连药都不给开,更着急了。
医生平静地说:“您放心好了,肚子疼是正常的,那是肠胃痉挛,腹泻停止后就会好转的。”
陈希不甘心地问:“您看,是不是可以给孩子一些止疼药?早上他肚子疼地哭了好几次。”
“小男子汉,你怎么可以因为这点儿疼痛就哭呢?阿姨相信你是坚强的,坚持一下,明天就好了!”没想到,医生居然拍拍小伟的脑袋,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听到医生这样说,小伟居然真得像个男子汉一样点点头:“好的阿姨,我会坚持的!”无计可施的陈希心疼得亲亲儿子,然后带着他回家了。
第二天,小伟的腹泻果然停止了,肚子也不再疼了,还对着陈希做鬼脸:“我是坚强的小男子汉!我饿了,我想吃饭!”陈希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德国医生告诉我们,孩子发烧,父母完全没必要太过紧张,更不必马上用药物降温,首先要分清情况。一般如果孩子发烧,但精神很好,有食欲,则不用担心;假如夜里的体温38度以上,但能喝水,而且没有其他不适,也不用着急去医院;假如体温不太高,但情绪很坏,没有食欲,此时需要去医院寻求帮助;如果体温很高,情绪不好,擦拭身体后依然没有缓解,则可以吃些感冒药。
除了以上这些症状的判定,想让孩子少生病,甚至不生病,打针吃药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一不留神还有可能让事情变得更糟,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好好锻炼身体,多多经受磨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这才是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所在。
浓情智语
在德国父母的眼中,孩子不应该是娇弱无力的,因为通过锻炼,再弱小的孩子都能拥有健康的体魄,但这需要后天的磨炼。生病不吃药,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磨炼,当孩子患上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时,运用自身免疫力和愈合能力让病好起来,不仅能让孩子的身体变得更强壮,还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当孩子发烧,在家进行物理降温是个不错的办法,一边给孩子冷敷,一边配合中医穴位按摩,同时让孩子多喝开水,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一般性的发烧都能得到控制。当然,如果两天烧都退不下来,还是要寻求医生的帮助,找到发烧的原因,有的放矢,以免贻误病情。
2.参加劳动,回报社会有责任
如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家里大多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有家长舍得让孩子动手,就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大包大揽地帮他干,更不要说让孩子参加劳动了。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出乎家长们的意料,孩子不仅不领情,久而久之,还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些活儿就应该是大人干的,与我无关!这让很多深爱孩子的父母伤心不已,自己含辛茹苦地养育了他,辛辛苦苦地挣钱养家,回到家把一切都给他准备好,最后他还不领情,反而觉得父母做这些都应该。
欣欣长得漂亮、可爱,一家人都把她捧在手心儿里,不仅对她百依百顺,而且什么都不让她亲自动手,就连喝杯水,都是妈妈亲自送到嘴边。
4岁的欣欣该上幼儿园了,但只去了一天,却哭着再也不肯去了,妈妈问她怎么了,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今天我上厕所,妈妈没在,我尿在了裤子里,小朋友们都笑话我,幼儿园真不好,我再也不愿意去了。”
妈妈打电话问幼儿园老师,才知道事情的经过。原来,欣欣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都会自己上厕所,而欣欣从没自己一个人上过厕所,她不会,又不好意思找老师帮忙,于是就尿在了裤子里,老师发现后帮她换了件干净的,又给她晾干,下午放学一忙,就忘记把这件事告诉欣欣妈妈了。
妈妈拜托老师,以后孩子上厕所的时候帮她脱下裤子,又说了一番“欣欣年纪小,现在还没学会”,“她身子弱,还不适合自己去做”之类的借口。老师答应多关注一下欣欣,有困难主动帮助她,不让小朋友嘲笑她。
第二天,妈妈以给欣欣买心爱的芭比娃娃为条件,把她送进了幼儿园,没想到下午接她的时候,她又哭了。心疼孩子的妈妈质问老师:“今天欣欣是不是又尿裤子了?”
“这倒不是,不过欣欣的适应能力确实有些差。上午她不小心弄掉了桌子上的玩具,我让她捡起来,她不肯,还说在家从来没有捡过玩具,其他小朋友捡起来了,我表扬了别人,她有些不高兴,我也没太在意。中午午睡之后,所有小朋友都自己穿好了鞋子,结果欣欣不会系鞋带,呆在那什么都不说,我问她怎么回事,她就哭了,怎么哄也哄不好,最后我帮她系好了鞋带,她连句谢谢都不会说。下午大家排队端着杯子接水喝,她也不会接水,还是一个小朋友帮她接好的……”
听到老师的“告状”,妈妈不仅没觉得宝贝女儿有什么不好,还抱怨道:“我们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就是让你们帮忙照顾的,不然我们花这份钱做什么呢?既然你们什么都不能帮忙,那我看这幼儿园还不如不上,孩子这么小,怎么能让她干这干那的?”说完就接走了欣欣,再也没让她上幼儿园来。
因为她觉得反正幼儿园也学不到东西,不如不让孩子受这份难为,妈妈从郊区接来欣欣的爷爷奶奶,一直到上小学,欣欣始终在家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然而没想到,上了小学欣欣因为不能适应学校环境,说什么也不愿意去上学,还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毛病,妈妈告诉欣欣:“你必须得去上学才行,不然长大了怎么找一份好工作呢?”
欣欣理直气壮地说:“我才不工作呢,你养着我就行了呗!”
听孩子这么说,这下妈妈可愁坏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怪不得孩子,这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思路出现了偏差,很多父母都以“孩子还小”作为借口,不让孩子动手,不让他参与劳动,这让孩子意识不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更想不到自己也有回报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在德国,这样的问题绝不会出现,因为德国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并让他们意识到,无论年龄多大,只要作为家庭的成员之一,他都有责任和义务回报家庭和社会。
6岁的勒吉是个残疾孩子,因为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他的左脚有些跛,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尤其是负重行走或上下楼梯的时候更加明显。不仅如此,每当阴天下雨,他的左脚都会不时地疼,需要拐杖才能独立行走。
每当看到他摇摇摆摆的样子,妈妈都会十分心疼,但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独立生活,她虽然不忍,却还是按照健康孩子的标准来要求他。在妈妈的要求下,勒吉确实像个健康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亲自动手,而且干得有模有样。
勒吉的邻居来自中国,男主人黄熙在一家科研所上班,女主人专职在家带孩子。因为对德国的习惯不太熟悉,勒吉一家给他们提供了不少帮助,这也让他们和勒吉家的关系相处得不错。
一天,黄熙刚走到楼梯口,就发现勒吉在打扫楼梯,他左手提着一个木桶,右手拿着抹布和拖把,摇摇晃晃地从楼上走了下来。看到这个情形,黄熙连忙向前一步,想帮他提木桶,没想到勒吉笑着拒绝了他:“谢谢您,黄先生,我自己可以的。”
黄熙以为他不好意思让自己帮忙,于是说道:“咱们是邻居,应该相互帮助呀!”
“不,谢谢您的好意,我说过我能行,请您让一下,我要开始劳动了!今天是我的劳动日。”黄熙发现勒吉这下有点儿生气了,连忙从楼道口让开。因为赶着上班,他没有多想,下班后,还没忘记此事的黄熙打算问问勒吉的妈妈,明知道孩子行动不便,为什么还要让他受这份苦,这不是虐待孩子吗?
他小心翼翼地敲开勒吉家的们,在得知黄熙的来意后,勒吉妈妈哈哈大笑起来,她告诉黄熙:“我当然知道他行动不便,正是因为此我才鼓励他多多锻炼。这怎么是虐待他呢,我这是为了他好!”
“勒吉是自愿劳动的吗?”黄熙不解地问。
“当然是自愿的,我才不会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我知道了,你们德国的孩子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取零花钱,我说得对吧?”黄熙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
但这一猜测马上得到了否定,勒吉妈妈说:“不,不是的,勒吉这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这是他自己给自己规定的,每个周末都是他的劳动日,具体任务就是打扫楼道,从一楼到六楼,包括擦栏杆、扫地、拖地三个内容。而且这两天家里的卫生也由他来做,比如洗碗、打扫卫生间、给垃圾分类,然后送到垃圾桶。”
说这些的时候,勒吉的妈妈十分自豪,她认为,自己的儿子确实长大了,而且和健康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黄熙还是很不理解,早上勒吉为什么要拒绝他的帮助,而且似乎有点儿生气,说到这里,勒吉妈妈有点儿不好意思:“黄先生,您千万不要怪他,这是因为从他很小的时候我就曾告诉他,接受别人的帮助是无能的表现,所以他自己能够完成的绝不愿让别人帮忙。”
“原来是这样,我当然不会怪一个孩子,我只是觉得有点儿心疼他而已,这样做会不会太苛刻了?”
“呵呵,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知道他有点儿跛脚,有些事情做起来会比一般孩子更困难,但我们绝不能主动去帮助他,除非他向我们求助。不然的话,他的心灵会受到伤害的。更重要的一点其实是我们担心经常帮助孩子,会让他丧失劳动的意识,这就太可怕了。”
听完勒吉妈妈的话,黄熙感慨万分地说:“你们考虑得很长远啊!”
“哪个父母不心疼孩子呢?但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或者朋友,谁都不可能帮他一辈子,人生的路很长,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一个人来完成,假如自己不去劳动,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我们之所以如此‘狠心’,就是这个原因。”
黄熙发现说这句话的时候,勒吉妈妈的眼中含着泪水。
反观中国那些每天过着“父母全天候贴身照顾”生活的孩子们,不仅不懂得知足,独立性差,还任性刁蛮,抱怨父母没有照顾好,以至于即使长大也总是依赖父母的帮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如何在社会上竞争,怎样做出优异的成绩?
不少当老师或当过老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平时的活动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地参加,一旦有义务劳动的机会,兴趣一下子就会锐减,甚至连父母都不支持孩子义务劳动,并想尽办法帮孩子找借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想让孩子尽快变得独立起来,为将来的人生奠定好的基础,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德国人的教育方式,把心疼搁在心里,“狠狠心”让孩子多受些磨炼,让他懂得回报家庭、回报社会,让他知道劳动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浓情智语
德国父母在磨炼孩子方面很有见地,他们认为,让孩子参加劳动要比多教他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孩子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性,还关系到孩子将来的生存空间和成功机会,如此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很多中国父母在以“孩子还小”为借口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孩子总会长大,与其让他长大后手足无措,不如从小培养他劳动的能力,让他尽早学会运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更好的生活,这不仅是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3.去“磨难营”,孩子成长得更快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在崇尚“阳光教育”,也就是说让孩子在正面教育下成长。在孩子们心目中,花很香、树很绿、阳光很灿烂,生活一片美好。然而现实生活却远比父母亲手给孩子搭建的阳光世界要残酷得多,我们不禁会问,在这种“阳光教育”之下的孩子,如何才能抵御挫折,他们的心灵能否承受现实的打击,一旦遇到失败,他们会怎样呢?
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
一个初一的女孩上小学时门门功课都是第1名,时常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和小伙伴们的羡慕。然而因为她就读的初中是整个市里最好的,学校里全都是优中选优的尖子生,她的成绩一下子落到了第5名。这让她很难接受,每天郁郁寡欢,总想着如何才能考到第1名。
一次期中考试,女孩发挥失常,落到了10名以外,因为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以及老师、同学对她态度的转变,她写下遗书,从12层的楼上跳下了下去,结束了幼小的生命。
然而,这个小女孩在中国也并非个例,各大媒体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报道,因为觉得生活压力大而轻生的年轻人、没考上公务员选择自杀的研究生、由于家庭作业太多做不完而相约跳楼的小学生比比皆是。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对生命如此不珍惜?又是什么让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不堪一击呢?仔细分析,“阳光教育”就是诱因之一。
在德国,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中学、大学,对于孩子的教育从来都不是阳光至上,而是以“残酷教育”为主。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如果在学校里不接受这些磨难,那么到了社会上,他们会接受到更多磨难,一旦到那个时候再去弥补,一切都晚了。
因此,德国学校经常会有意安排一些“磨难营”,让孩子吃点儿苦头,进而更快地成长起来。这种“磨难营”受到了所有德国父母的欢迎,当然也会逐渐得到其他国家父母的认可。
丁丁的爸爸在德国工作,为了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感受温馨的家庭氛围,并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妈妈毅然选择来到德国,让丁丁从小接受德国教育。上幼儿园之前,妈妈就了解过德国的教育方式,知道德国人奉行“残酷教育”,喜欢让孩子“吃苦头”。在幼儿园的时候,丁丁就曾参加过德国人特有的“残酷教育”,妈妈永远都不会忘记儿子鼻青脸肿,却一脸兴奋的样子。
虽然心疼儿子,不舍得让孩子吃太多苦头,但为了孩子在德国更好地生存,有一个好的前途,她不得不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并忍痛接受孩子时而就要被“磨炼”的现实。但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在经历过几次残酷教育后,丁丁明显成熟了不少,摔倒后不仅不哭,还高高兴兴地站起来继续玩儿。这也让她对德国的这种教育方式更加信服了。
二年级的时候,丁丁的学校组织了一次“磨难营”活动,虽然是自愿报名的,但丁丁班里几乎所有同学都参加了,丁丁兴高采烈地回来告诉妈妈,自己想去,可一想到要在外面待一个礼拜,妈妈的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了。因为从小到大,丁丁还没离开过她这么久呢!
但是为了不扫丁丁的兴致,更为了他接受好的磨炼,妈妈尽管不舍,还是给丁丁报上了名。在去磨难营的前三天,丁丁和所有同学共同经历了野外生存训练,包括如何辨认方向、怎么钻木取火、捕捉练猎物的技巧以及意外情况应急等各种培训。
随后,丁丁和同学们又参加了心灵磨难的训练,这其中包括面对死亡的心灵训练。学校要求家长一起参与,当妈妈听到讲台上的殡仪馆职工绘声绘色地讲述人死亡时所发生的情形时,不由感到恐惧袭来。
她看看旁边眼睛一眨不眨、认真听讲的丁丁,忍不住想:这样的讲述会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正暗自思量,没想到老师居然让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意外身亡自己该如何应对等情景。
当看到孩子们神色各异的表演,还有各种大哭,丁丁妈妈疑问更深了:孩子还这样小,就让他们面对死亡,还是亲人的死亡,有这个必要吗?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恢复常态,嘻嘻哈哈地跑出教室,又继续玩玩闹闹了。丁丁妈妈却再也放不下心,忍不住找到老师请教起来。老师告诉她:“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让他们知道人们在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这样以后他再遇到什么不幸或挫折,就知道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坚强面对了。”
丁丁妈妈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也是德国残酷教育的一种,对吗?”
“是的,我们之所以组织这次磨难营活动,也是这个原因。我们想让孩子尽早地了解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黑暗面,比如抢劫、偷盗、种族歧视、各种违法犯罪等,进而引导他们思考和正视这些社会现象。不要觉得孩子们还小,不应该知道这些,他们越早知道,越能提早防范,越能尽快成熟,有效规避意外的发生。”
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丁丁妈妈:“我听说中国的教育是不让孩子太早接触这些的,担心他们会承受不了。但是您可以想一下,假如只让孩子看到阳光的一面,而不去了解社会中的黑暗和丑陋,一旦他们长大踏入了社会,他们怎么能保护好自己,平安健康、坚强自信地生存下去呢?”
“确实是这样,我们国家的很多孩子在进入社会后都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因为不知道如何去走下一步而选择结束生命,原来这一切都是‘阳光教育’惹的祸啊!”丁丁妈妈感慨万分,她开始庆幸当年义无反顾地选择让丁丁到德国接受教育,这真的能改变丁丁的一生!
在德国,这种“磨难营”的活动不是偶尔举办,而是经常,从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一直到他大学毕业,这种活动会始终持续下去,而且越来越严酷。也许有孩子会因此而受伤,也许有孩子会受到很多磨砺,但毫无疑问,所有孩子都在这种活动中收获了很多东西,尤其是成熟的心态和坚强的品格。
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中,这种“残酷教育”并不算多,尽管不少学校已经开始组织各式各样的夏令营、军训、拓展活动,让孩子接受野外训练,吃点儿苦头、增长见识、锻炼独立品格,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想让孩子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足够的苦难承受能力,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作为父母,一定不能“心太软”,学学德国人的教育方式,为孩子多营造一些接受磨炼的机会,让孩子去趟“磨难营”,他会成长得更快。
浓情智语
在二战的浩劫之后,德国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如果你了解到德国的“残酷教育”,看看他们的“磨难营”,这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从小接受这种教育的德国人特别坚强,无论任何逆境都能坚持下来,什么样的挫折都打不倒。大人如此,孩子也是这样。
由于出生在中国的孩子缺少这种“磨难营”的大环境,因此在教育孩子坚强独立的时候也许不太容易,但为了孩子将来不被挫折击垮,不为困难退缩,作为父母,无论如何不能不舍得,也不要忘了对孩子进行“残酷教育”,给孩子几次参加“磨难营”的机会。
4.“逼迫教育”让孩子加速成长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而且几乎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穷无尽的,甚至可以为其付出一切,因为这不仅是种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一种天性。只是有的时候,这份爱会因为太过沉重而对孩子造成伤害。
或许有不少父母会产生疑问,爱怎么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呢?过多的爱对孩子来说,有时并不是件好事情,反而会让孩子由于长时间沉浸其中而阻碍其个性成熟,延缓人格独立的时间。
当父母将无微不至、倾注满腔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孩子时,生活在父母所编织的温柔保护圈内的孩子,终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幸福欢乐、无忧无虑的日子,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不知愁苦为何物,不知压力是什么的人。一旦父母的这种爱不在,或没有条件再继续给予,孩子的生活将一片黑暗。
刘刚的童年十分不幸,10岁时就失去了双亲,这让他受尽了生活的磨难。他靠着吃百家饭活了下来,并依靠社会救济上完了高中,然后开始在工地打工,从最底层的工作开始做起,一点点积累,终于在30岁时拥有了自己的工程队。
富起来的刘刚娶了个漂亮的太太,生了个可爱的儿子,这让他感到十分幸福。为了不让儿子小辉将来再受他所受过的苦,他每天更加拼命地工作,希望挣更多的钱,让小辉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刘刚曾不止一次地对妻子说过这一想法,妻子也很支持,所以他们对小辉关怀备至,有求必应,什么都不让他干,也不让他知道大人工作的辛苦和外面社会的现状。刘刚经常这样告诉儿子:“宝贝儿,爸爸会让你过上最好的生活,不让你吃一点儿苦头。你只要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管,爸爸保证什么都给你安排得好好的。”
就这样,小辉在幸福和甜蜜中度过了12岁以前的日子。然而世事弄人,每天拼命工作的刘刚在出差谈业务的途中发生车祸,成了植物人。为了给刘刚治病,妈妈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撇下才上初一的小辉,终日陪在医院,希望能唤醒丈夫。
家里的条件急转直下,始终被父母捧在手心、精心呵护的小辉,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上,他再也享受不到专车接送的待遇,再也没办法每天换上干净的名牌衣服,甚至买不起一双自己喜欢的球鞋,吃不上一顿自己喜欢的饭菜。
医生告诉妈妈,刘刚的情况日渐好转,只要坚持下去,说不定哪天就能被唤醒,这让妈妈充满了希望,她卖掉了家里的别墅,在医院附近买了一套小型公寓,这引发了儿子小辉的不满,爱面子、安于享受的小辉成绩一落千丈,学会了和老师顶嘴,和同学打架,还因为和教导主任发生口角而被勒令回家反省。
小辉开始觉得这一切都是爸爸出车祸造成的,如果没有他,妈妈不会对自己不闻不问,如果没有他,家里也不会没有钱,连房子都卖掉,让自己受这些难为。
一天,视爸爸刘刚为眼中钉的小辉,趁着妈妈出去打饭的空隙,偷偷拔掉了插在爸爸身上的氧气管,然后眼睁睁地看着爸爸一点点没有了呼吸,还轻轻地松了口气,心想,这下终于能过上原来的日子了。
小辉的举动不能不让人感到心寒,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地呵护下长大的他,当家庭遭遇意外时,不是和家人一起努力渡过难关,唤醒深爱自己的父亲,而是一心只为自己着想,处心积虑,想尽办法把自认为影响到自己幸福生活的父亲“除掉”。假如刘刚当时还有意识,知道自己死在亲生儿子的手中,又将作何感想呢?他会不会后悔当初对儿子的教育,希望能够重新再来一次?
当然,这样的事情只是个案,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父母的百般宠爱,受不了社会现实而走极端的孩子却比比皆是,因为现实远没有父母编织得那么美好,孩子长大后总要迈入社会,假如这时他才知道,生活中不仅只有父母家人的笑脸,还会有种种源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此时父母再对他进行教育,恐怕为时已晚。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父母过分的感情投入,其实不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厢情愿、自私的爱,是一种教育的偏差。所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对孩子“狠”一点,让他从小就接触一些“逼迫教育”,认清社会真相,学会坚强勇敢,用客观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在这一点上,德国父母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
西恩是个4岁的德国男孩,他长得胖乎乎的,十分可爱。西恩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深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大自己3岁的姐姐和一只和他年龄相差无几的金毛犬。
某个周末,西恩的姐姐所在的小学组织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刚巧这天西恩爸爸出差在外,还没有回来。妈妈有些为难,如果去参加姐姐学校的活动,西恩没有人照看;如果不去,会伤害到姐姐的感情。她左右权衡了一下,觉得这是个锻炼西恩独立能力的机会,于是跟西恩商量了起来。
“宝贝儿,你是个小男子汉了,对不对?”西恩认真地点点头。妈妈继续说:“爸爸出差要过几天才回来,可是今天姐姐学校有个活动,妈妈需要去他们学校一趟。姐姐学校不允许带着小朋友去,西恩怎么办呢?”
西恩歪着头想了想,一边拍着自己的胸脯,一边告诉妈妈:“西恩可以一个人在家,西恩还可以照顾狗狗!”
妈妈笑了,这正是她希望的答案。虽然儿子答应一个人在家,但该交代的事情还是需要认真交代。她严肃地告诉西恩:“我出门后大概需要半天多的时间才能回来,午饭我会放在桌上,需要喝水就到饮水机自己接。我走后千万不要开门出去,有人按门铃也不要理睬,因为爸爸妈妈都有钥匙,可以自己开门的,所以按门铃的一定是外人。电话响了不要着急接,看显示是爸爸妈妈的手机号再接,如果不是就不用管它;门窗和电源插销都不要动,去阳台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脚下,不要站在小板凳上向下看……记住了吗?”
在妈妈说话的时候,西恩的眼睛眨也没眨,十分认真。等妈妈说完,他做出了一个胜利的手势:“我都记住了,妈妈,放心吧!小男子汉会照顾好自己的!”
虽然还是有百般不放心,但想到自己还有事,而这一天早晚都要到来,妈妈狠狠心走出家门,心里升起一阵不舍,她知道自己不能心软,作为男孩,这是西恩长大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情。
赶到学校后,西恩的姐姐看到妈妈一个人来,十分好奇,以为妈妈把西恩托付给了别人,一听妈妈把弟弟一个人丢在家里,她小大人一样责备妈妈:“您怎么可以这样呢?我还从未一个人在家里呆过,西恩比我还小好多岁!”
听了女儿的责备,妈妈一方面为作为姐姐的她能如此为弟弟着想而感到欣慰,一边担心起西恩来,她对女儿解释道:“西恩是男孩子,多锻炼一下也是好的,这样,咱们给他打个电话,看看他在做什么,好不好?”女儿拿起妈妈的手机,赶紧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不一会儿,西恩的声音传了过来:“姐姐,你和妈妈在一起吗?”
“是的西恩,你还好吗?”
“我很好姐姐,你们放心吧,我刚刚吃了点儿甜点,现在正在摆积木。你们大约什么时候回来?”
“我有个比赛项目,需要妈妈的协助才能完成,你在家里好好等我们,参加完活动我们马上回去!”
“祝你成功姐姐,我在家等你们!”
听着两个小大人儿煞有其事的谈话,妈妈很高兴,两个孩子都成熟了,他们不仅学会了关心对方,还有着很强的独立性。
下午3点多,妈妈和姐姐参加完学校的活动,开车回到家。一进门,西恩就扑了上来,他兴奋地大叫:“你们终于回来了,看看我的杰作!”她们转过头,发现屋子中央用积木搭建的巨型建筑和整整一本涂鸦,温顺的金毛犬坐在沙发旁享受地眯着眼睡觉。
西恩骄傲地说:“中午吃过饭,想到您忘了准备狗狗的食物,我去阳台拿了狗粮,他很爱吃!我是不是比姐姐还厉害!”
姐姐跑过来亲了西恩一下,告诉他:“弟弟,你比我厉害多了,我都不敢一个人在家呢!”
听到这句话,西恩更高兴了,他蹦蹦跳跳地去给妈妈和姐姐接水喝,还跟她们聊起一天在家的经历。从那之后,爸爸妈妈有事的时候再也不发愁了,很放心地将西恩放在家里,每次西恩的表现都很棒!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让孩子一个人在家太冒险,万一他有危险怎么办,如果他害怕怎么办?其实这些顾虑完全可以打消,只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将一切有隐患的东西放起来,交代好孩子,必要的时候给他写出书面说明,所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适当的时候,“逼迫”孩子一下,给他一些独处的机会,这是德国父母的睿智之处,因为他们知道,孩子早晚都有离开父母的一天,一个人面对一切,如果不尽早锻炼这种能力,孩子如何快速长大,怎么面对严酷的未来?
没有一个做父母的不心疼孩子,但德国父母知道,如果毫无保留地将一切都给孩子,事先准备好,让他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生活,只能是害他。今天是有钱人,明天则可能成为穷光蛋,一个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没有经历过社会磨炼的人早晚都会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不想让孩子被淘汰,成为“废弃品”,从现在开始,和德国父母一起,让孩子接受“逼迫教育”吧,你会发现,原来孩子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弱小,他其实是个独立的小大人儿。
浓情智语
德国父母将孩子视为山鹰,认为必须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历风雨、见到世面,他们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假如父母大包大揽,什么都帮孩子做了,那么在心安理得享受父辈恩泽的同时,孩子很有可能会不思进取、不求上进,面对困难不堪一击、一蹶不振。
相信所有父母,也都不希望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因此我们不妨借鉴德国父母的做法,用理智而充满远见的爱,采取“逼迫教育”,让孩子接受磨炼,进而变得自强自立、顶天立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5.第一次没成功?那就多试几次
阳光充足的午后,洋洋和俊俊在沙滩上玩耍,两位妈妈在身后一边看孩子玩儿,一边聊天儿。两个孩子用细细的沙子把小脚丫埋在里面,玩儿得不亦乐乎。
过了一会儿,两人准备在距离沙滩不远的平地上用沙子建堡垒,于是开始用漏斗装上沙子,一点点往目的地搬运。洋洋妈妈建议他们比赛运沙子,看谁往目的地运的沙子多,就奖励一个冰激凌。
洋洋妈妈的建议得到两个孩子的认可,他们马上开始了行动。然而,两个孩子每次都把漏斗装得满满的,结果还没到达目的地,沙子就都流光了,来回好几次都是这样。这时,俊俊的妈妈看得有点儿着急,她心想,儿子这得搬多少次才能搬完啊,于是亲自上阵,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你这样,用手堵住下面,沙子就不会漏掉了!这样会快很多,你试试?”
俊俊听了妈妈的话,用手堵住了漏斗下面的空隙,果然搬运效率提高了不少,不一会儿就运过去了好多。而洋洋的妈妈只顾在一边悠然自得地晒太阳,并没有教孩子方法,因此洋洋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一边运,一边漏。
结果可想而知,获胜了的俊俊得到了洋洋妈妈奖励的冰激凌。当然,洋洋最后也吃到了冰激凌,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自己想办法,因为后来他不止用了漏斗,还用了妈妈铺在地上的报纸,慢慢地,他的“阵地”上,也有了不少的沙子。
孩子们继续运送沙子,俊俊玩了一会儿就觉得没有意思,放弃了这个游戏,洋洋则不仅知道使用报纸,还从旁边玩儿沙子的小朋友那里拿来了小水桶,用小水桶来运送沙子,看着自己的“战利品”,他开心地跳着、唱着,更加喜欢这个游戏了。
因为着急,也因为不忍心看孩子受到挫折,俊俊的妈妈做了孩子的“军师”,帮助孩子赢得了比赛。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孩子赢了比赛,却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少了一个接受磨难的机会。
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都是如此,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为了让孩子的人生一帆风顺,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遭遇困难,马上就忍不住上前“指点迷津”,殊不知这种指点对孩子来说并非好事,孩子在年幼时时刻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一切顺顺利利,不知失败为何物,丧失了尝试的机会,更无法吸取失败的教训,为将来积累经验。这样他长大后很容易被挫折打败,变得不堪一击。
事实上,孩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他其实并不需要父母的这种帮助,而是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学会某种技能,掌握某种本领。这是孩子成长的本能,也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
深知孩子这一心理的德国父母,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从不会插手,他们会静静地躲在一边,看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尝试,一次没成功,那就多试几次,孩子早晚都能学会,不必急于一时。
家里有宝宝的父母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孩子第一次学洗脸肯定会洗不干净,甚至一边洗脸一边忘乎所以地玩水。见到这种情况,急性子的父母也许会一把抓起孩子的手,不让他把水弄得到处都是,而是帮他把脸洗干净,然后把孩子轰出卫生间。
德国父母绝不会如此,他们不会因此代劳,而是耐心具体地指点,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失败了也不会对孩子横加指责,而是站在一边鼓励,同时给予正确地指导,直到孩子真正学会,然后再向他竖起大拇指:“宝贝,你真棒,这么快就学会自己洗脸了!”
刘燕在德国工作,因为有一个已经6岁多的孩子,于是格外关注德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她发现在这个问题上,德国父母的做法和国内截然不同。
一次,她去朋友珍妮家做客,发现珍妮2岁的小女儿正一个人坐在餐桌前开心地吃饭,桌下掉得四处都是米粒,桌上也是一片狼藉。因为和珍妮很熟,刘燕用责备的口气说道:“你怎么可以让这么小的孩子一个人吃饭呢?你看她弄得到处都是,再说了,万一呛到怎么办?”
没想到珍妮听到这样的责怪,则轻松地说:“放心吧,她自己知道怎么吃,不会呛到的。其实她现在已经好多了,你看她吃进去了不少,上周比这糟糕多了,她拿起碗就把饭都洒掉了。”
“在我们国家,这么小的孩子都是要大人一勺一勺喂的,你怎么这么放心,不担心她吃不饱吗?”
“饭菜洒了还可以再盛,不会吃不饱的。我已经告诉她应该如何用勺子,她正在锻炼自己的协调能力,你看她多棒!”珍妮一边跟刘燕说话,一边对着珍妮竖起了拇指:“宝贝儿,你真了不起,好好加油,对,就是这样,把勺子稍微再正过来一些。”说着说着,孩子又洒落了一些饭粒,但吃进嘴里的明显比刚刚又多了些。
孩子终于吃完了午饭,刘燕发现她的身上都是米粒,但珍妮一点也不厌烦,更没有责备孩子弄脏了衣服,而是不紧不慢地领着女儿到卫生间洗净手上和脸上的油渍,然后给她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她自己去卧室玩儿毛绒玩具去了。
过了一会儿,小姑娘可能感觉到了无聊,颤颤巍巍地从里屋走了出来,柔柔地说:“妈妈,我渴了。”
“宝贝,这里有我帮你倒好的水,你自己过来拿吧,妈妈和阿姨说话呢!”
刘燕心想:怎么还让孩子自己拿?于是伸手就想帮孩子把水端过去,珍妮制止了刘燕的行为,用鼓励地眼神看着女儿慢慢走到茶几前,端起水杯,准备喝,结果女儿的手抖了一下,水洒到了地板上,她怯怯地看着妈妈,珍妮笑着把她揽过来:“宝贝,没关系,用抹布擦一下就好了,你先喝我杯子里的水,然后用抹布把茶几上的水擦一下好不好?”
小女孩儿点了点头,从妈妈的杯子里喝了点儿水,然后拿起抹布,煞有其事地擦起了茶几上的水渍,珍妮马上表扬她:“宝贝真厉害,不但能自己喝水,还能帮妈妈干活儿!”听到妈妈的表扬,小女孩儿笑了起来。
擦完后,她对珍妮说:“妈妈,我可以看一会儿动画片吗?”珍妮点点头,打开电脑,然后帮她找到她喜欢的动画片光盘,小姑娘安静地坐在一边看动画片,很长时间没有打扰珍妮和刘燕的谈话。
从珍妮家回来,刘燕感慨万千,2岁多的孩子,正是让家长感到最累的时候,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很强、什么都喜欢自己去做,不愿接受大人的帮助,一不留神就会闯祸,甚至发生危险。然而看看珍妮家的孩子,照看起来几乎一点儿也不费心,反而很轻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而且珍妮为什么对孩子这样放心,什么都让她自己去做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刘燕请教了珍妮,珍妮笑着说:“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你再不放心,她也什么都得学着自己去做,所以我只能狠心让她多多尝试。我知道,虽然孩子一开始什么都做不好,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把正确的方法教给孩子,然后放手让她自己去尝试,她总会学会的。”
“还是你聪明啊,这样不但省心,还能让孩子学得快。我记得当时为了让我家洋洋能学会扣纽扣,我手把手教了她好几个月,结果还是没学会,可把我给急坏了。结果到了幼儿园没几天,她居然自己就会扣了,看来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是个不错的办法。”刘燕忍不住称赞起珍妮来。
没想到珍妮却笑着告诉刘燕:“在德国,所有父母都使用这样的方法,因为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我小时候非常笨,4岁多还会被自己的鞋带绊倒,但我的母亲从没有帮我系过鞋带,也没怎么教我系鞋带的办法,反而每天都故意让我穿带鞋带的鞋子,这件事曾困扰过我很久,但最终我还是学会了系鞋带,而且能把它系成好看的蝴蝶结。”
设想如果父母始终不给孩子磨炼的机会,不让孩子尝试失败,那么有些技能他将永远也学不会,有些经验和教训他将永远都不知道。因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要以为不让他吃苦,不让他受难为就是对他好,也不要因为孩子“笨拙”的表现而感到着急,更不要因为孩子的不断尝试是浪费时间。因为他此时此刻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将来奠定的基础。
让孩子勇敢地面对失败,面对生活中的磨炼,从一次次的失败和尝试中得到锻炼,让性格逐渐变得坚强、坚韧,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唯有如此,他的明天才能更加美好。
浓情智语
在德国父母看来,孩子在儿时受点儿磨难,吃点儿苦头,其实是件好事,因为这会让他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挫折中磨炼意志。德国父母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不断尝试,只要父母在身边看着他,鼓励他,他就能鼓励勇气一次又一次地向前,而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不要觉得德国父母“狠心”,相反我们还要借鉴这种“狠心”,因为只有在他年幼时对他进行严苛地训练,一次不成功,就鼓励他多试几次,直到学会为止,他才能在将来激烈的人生竞争中不受难为,不被挫折打败,进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信、坚强、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