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因与果:络腮胡子与战争

04-16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原因。

——E.H.卡尔

在生活中我们大概都会很自然地从因果关系出发来思考发生的事情,而且这种思维方法似乎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我们或许很少注意到,其实我们对每件事情的因果关系的思考都是半途而止的。比如,一个人过马路给汽车撞死了,当我们了解到是因为司机喝醉了,甚至再进而了解到司机之所以会喝醉,是因为他和别人吵了架之后心里不痛快,所以借酒消愁,这事情就算很清楚了,没有人愿意再往下追问为什么吵架、导致吵架的那个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等等,因为这样一来便是无穷尽的追问。但从逻辑上来讲,因果关系的逻辑就像链条一样,是一环紧扣一环的,任何原因都必然也是结果,在其背后都还有其原因。在哲学上,因果关系可能是永远无法从理论上弄个水落石出的。

在历史研究中,因果关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能大部分历史学家都会同意英国历史学家卡尔的话:“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原因。”诸如一场战争为什么爆发、一个政党为什么会倒台等。中国思想家梁启超也说过:“说明事实之原因,为史家诸种职责中之最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客观因果性的存在似乎是肯定的,问题只是在于如何把它挖出来而已。

然而,历史的因果关系即使是不容怀疑的,它也绝不是简单明了的,尤其是对原因的分析,历史学家面对同一事件很可能会归结为不同的原因。

我们来看1152年发生在法国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的络腮胡子。他与法国一个公爵的女儿埃莉诺结婚时,得到法国南部两个省的陪嫁。后来路易七世剃掉了络腮胡子,他妻子埃莉诺对此极为不满,觉得他没有了胡子很难看,一气之下与他离婚,改嫁给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并要求将其两个省的陪嫁转交给她的新夫。路易七世不肯,亨利二世于是发动战争,夺取陪嫁。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地延续了301年,到1453年鲁昂战役结束后才宣布和解。

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找原因

对于这一历史事例,我们的一些历史学家会说,络腮胡子只是一个表面原因,真正深刻的原因是英法两国之间存在的矛盾,即使没有这个络腮胡子的问题也会必然以另一种借口挑起战争。

这种解释看起来很有深度,它表明了这样一种想法:导致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可能是大量的、复杂的,而且都是真实的;但其中有一些原因是深刻的、内在的(如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等),因而具有真正的历史意义,另一些则是表面的、偶然的,无法成为决定历史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假如再进一步追问什么是“深刻原因”、“内在原因”,我们往往会发现答案很可能就是时代背景之类的东西,把它们说成是原因其实只是一种语义混淆或游戏。这种“原因”往往很深远,但距离具体事物也很远。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寻找某一事情的原因时,一般不会这样思考。例如,你今天感冒了,你的妈妈说是因为你昨天穿得少了,而且又淋了雨;而你的老师则说,是因为你平常轻视体育课,体质不好,所以才会感冒。尽管老师的分析很深刻,但恐怕你还是会更接受妈妈的埋怨。

路易七世,您干吗把胡子剃掉?

这种思维的分歧令我们想起了西方哲学史上一条叫做“奥卡姆的剃刀”的有趣定理。在14世纪,正统经院哲学家依据实在论的观点,认为应该把诸如“本质”、“隐秘的质”之类的东西加于一切现象之上,才能成为对事物的“科学的”解释。对此,英国哲学家威廉·奥卡姆提出了著名的“思维节俭原则”,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主张把那些附加在真实的事物表面的无用的东西统统抛弃,用“思维节俭原则”这把剃刀把它们统统剃掉。在运用这条原则对各种事物进行解释时,我们的确有必要对种种抽象的、看起来是很深刻的说法进行细致的分析,看看是否真的有运用它们的必要。

实际上,络腮胡子就是这场战争的起始原因,无所谓什么表面或者背后。如果一定要论证清楚埃莉诺的心目中早就存有改嫁并争夺陪嫁的想法,不管有没有络腮胡子这个“表面原因”她都会付诸实现,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一旦某个原因被看做是“表面原因”,那么根据因果关系的逻辑,任何一个“深刻的原因”相对于另一个可能存在的“更深刻的原因”又都只是一个“表面原因”了。因此,即使可以承认“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原因”这个命题,我们也只能认为,相对于每一具体的历史事件而言,它们的原因都是具体、真实、确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