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
04-16Ctrl+D 收藏本站
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做得好,都需要某种技艺,相当于“功夫”。说到功夫,一般都会想到中国的武术,武术就是一门典型的功夫,不会武功的人在格斗时只会出于本能地瞎打。同样,思想也需要有思想的功夫,不然的话,就只能乱想,尽想些没用的事情,或者,即使想到了一些有用的事情,也想不出有用的结果,想了也是白想,没准想多了更糊涂。有两位真正的武术家,身负武功绝学,都曾经跟我讲过,不得其法的武术,往往还打不过不会武术的猛汉,因为那些花哨无用的套路反而使人在规范中失去正确的战斗直觉,禁锢了对身体的深刻体会。今日之学术也有类似之处,人们追求许多无用有害的套路和规定动作,这同样禁锢了思想的创造性和对思维的深刻体会。
哲学正是一门思想的功夫,按较为正规的说法,哲学意味着一种思想方法。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思想的一种“元”思想。“元”(meta-)的意思是在人类各种思想观念后面所进行的“更进一步”的反思性思想或者奠基性的思想。按中国的说法,哲学就是贯通各种具体道理的大道理,就像老子所说的,是“大道”,而不是各种分门别类的“道”,这种“大道”和其他所有分门别类的道都相通相关,所以,哲学可以称得上是“众妙之门”。
怎样才是“更进一步”的研究呢?听起来好像是一种特别深刻的知识,但其实并非如此。古希腊有个年轻人准备去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到底想学的是什么,他一下子就被问糊涂了:如果去学法律,就能学到诉讼的技巧;如果去学木工,就能学会做家具;如果去学打铁,就会做铁匠活,如此等等,可是说到学哲学,学完后到底算学到什么了?到底学会干什么了?似乎很难说,怎么说好像都不对,隐约会觉得,其实没有学到任何一样东西。结果年轻人很窘地回答:哎呀,要不是因为哲学这件事与别的事情有些不同,我就似乎应该说,学到的是“智慧”。这个顺理成章的回答之所以说不出口,是因为智慧不像是能够学来的,知识再多,学富五车,仍然可能是个傻瓜,如果智慧能教,那么点铁成金似乎也能够做到了。
古希腊人就很怀疑包括智慧和勇敢等在内的“卓越之才”(arete,virtue,英译为excellence,中文通常翻译为美德,并不准确)是否能够传授。孔子也不相信“下愚”能够学成“上智”。如果是这样,学习哲学的意义又在何处?阿里斯多芬曾经写过一个戏剧《云》,拿苏格拉底开玩笑。他讥讽说,人们跟苏格拉底学哲学,虽然不能学到智慧,但学了至少可以知道世上的人是多么愚蠢。这个笑话其实意味深长。哲学虽然不能使人智慧,但能够让人见识思想的大世面,见识各种深刻伟大的问题,尽管这些大问题几乎都是无解的,但这些问题是大世面。见没见过世面,这很重要。正如生活中见过世面、经过风雨的人能够成为英雄好汉一样,思想上见过世面就不会被那些貌似警句的废话所雷倒,就不会被长得很像大师的骗子所忽悠。见过思想的世面,即使得不到真理,也至少能够不为浅薄意见所欺骗。
知识之光
在知识体系中,哲学和所有其他知识的确有点根本不同。严格地说,哲学根本就不是一种知识,这就是那个希腊年轻人说不出学了哲学之后“会干什么”的原因。当我们学到一种知识就会知道一些事情,可是哲学并不能使我们多知道一些事情,而只能让我们去多想些问题。比如说,科学能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原来是如此这般的,但哲学做不到这一点,它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能够这样看世界或者那样看世界,而且,这样看世界有这样的效果,那样看世界有那样的境界。这就是说,哲学不能增加知识,但也许能提高思想水平。哲学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爱智慧”,这意味着,哲学所热爱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