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浪淘沙]

04-14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紫玉拨寒灰。心字全非。疏帘犹是隔年垂。半卷夕阳红雨入,燕子来时。

回首碧云西。多少心期。短长亭外短长堤。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

紫玉、寒灰、心字,这三个词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完全不相关的,真不知道怎么可以搭在一起。“紫玉拨寒灰”,用玉去拨灰,这是怎么回事呢?

最合理的解释是:“拨”字是个通假字,通“扒”,所以“拨灰”就是“爬灰”,“紫玉”就是贵公子的代称—这个解释当然是错的。其实这句话很简单:紫玉就是紫玉钗,寒灰就是心字香烧完之后的冷灰,心字就是心字香烧完之后灰烬落在地上构成心字的形状。这在古人眼里都是很平常的事物,只是年代久远,现代人看起来不那么清楚了。

词中的主人公既然手执紫玉钗,定然是位女子了,只见她拿着紫玉钗拨弄心香的灰烬,把原本那好端端的一个心字形状全都拨弄乱了。

“疏帘犹是隔年垂”,再看那竹帘,自从去年垂下之后就再也没有动过。这句里的“隔年”一般用作“下一年”“明年”的意思,但也有当“去年”说的,比如宋词里有“露萼鲜浓妆脸靓,相映,隔年情事此门中。粉面不知何处在。无奈。武陵流水卷春空”,联系一下上下文,就知道这个隔年当是去年之意,容若的“隔年”也该是这个意思。

“半卷夕阳红雨入,燕子来时”,红雨并不是红色的雨,也不是夕阳下被照耀成红色的雨,而是纷飞的落花,如果用动词来表达,就是“落红如雨”。

“半卷夕阳”,这话看上去有些古怪,夕阳怎么可能被“半卷”呢?其实,这个“半卷”是承接上一句“疏帘犹是隔年垂”而来的,是说这位女子把那垂了很久很久的帘子半卷了起来,马上便透进了夕阳,也飘进了纷纷的落花。这种句式可以说是诗词的特殊语法。

“燕子来时”作为上片的结语非常巧妙,似乎平淡无奇,细想一想,却别有一番滋味,似是在说燕子来了人却没来,似是在思念着谁。但这个意思只能让人隐隐感觉得到,却无法确证。

“回首碧云西,多少心期”,下片起头,开始转折。心期即心愿,从上片看到燕子飞来,转而“回首碧云西”,以“碧云西”来感叹“心期”,自见几分渺茫和惆怅。心期或许在盼着那人能与燕子一同归来,却望断碧云,渺茫无极。

“短长亭外短长堤”,诗词语言,一出现长亭短亭,通常只有两个意象:一是送别,二是思归;一出现河堤,一般就是送别。这都是诗人们心知肚明的,通常不用解释。容若这句是化自宋词里的“短长亭外短长桥”,只把“桥”字换成了“堤”,大约是为了韵脚的缘故吧。

末句“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这个“游丝”看上去是个漂亮词,其实指的可不是什么漂亮的意象,而是飘荡的蛛丝。飘荡的蛛丝能有多长呢?最多也就三五尺吧,但容若说的是“百尺游丝”,这岂不是到了盘丝洞?这又是一种诗人语言,“游丝”和“百尺”在诗词里基本上是一个固定的搭配,比如“百尺游丝争绕树”什么的,就是诗人们的主观量度。

游丝即蛛丝,又有什么含义呢?游丝的比喻意象就是心思,比如李商隐“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游丝长,就是心绪无聊;游丝乱,就是心绪乱。那么,在这里,心绪的无聊和乱又是为了什么呢?答案就在“千里梦”里—思念远人。

思而不得,无限凄迷。

词句都解释完了,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容若这首词写的到底是什么事呀?是他在外出的时候想象着家中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而写的吗?又或者是指什么别的女人?

这就真说不清了。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性很大:这首词其实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是的,这首词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这也正是花间传统之一,所有的人物、场景、情绪,都是虚构的。

当初黄庭坚写这类小令,被法云秀和尚批评,黄庭坚自我辩解说:“你可别把我当成这样的人呀,我写的这些内容都是瞎编的,绝对不是我的亲身经历!”

当然,词的瞎编不一定纯是向壁虚构,也可以拟境来摹写心情。就像一个人心中有苦闷,写了一个故事来把这苦闷抒发出来。你说这是虚构,也对;说不是虚构,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