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是波斯有逸民说李德润

04-14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花间词人三大家,一般指温庭筠、韦庄、孙光宪,李冰若先生和我的太老师朱庸斋先生则认为,温、韦而外,仅李珣 有独特风格。

按照明人胡应麟的观点,大家是“ 具范兼镕 ”,名家则是“ 偏精独诣”,但也有诸体俱工而不免名家,如王维;在某一体裁上微有短板,却不失名家的,如李、杜。以具范兼镕 论,孙光宪的词风固然非常独特,时有警句,但风格不够浑成,与温、韦并列,恐怕还有未当。而若论情感的浓挚,只能温、韦并称,堪比昆仑泰岱,其余只能算名山而已。在诸名家中,我偏爱李珣的词。

李珣 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从血统上说,他并非中原人氏,而是波斯人的后代。但他生于中国、长于中国,接受儒家文化,最后成为五代时期一位罕见的有士大夫气节的词人。

李珣 字德润,出生在梓州。他的先祖是唐敬宗时波斯商人李苏沙。唐敬宗喜欢大兴土木,建造宫室,李苏沙曾献上了罕见的沉香木材。李苏沙后来一直生活在中国,大概也与中国人通婚,传到德润这一辈,有一个哥哥李玹 ,字廷仪,还有妹妹李舜弦,被前蜀的后主王衍纳为昭仪。

德润虽身膺外戚,但并没有靠这层关系攀龙附凤做大官,因为《花间集》仅仅把德润叫作李秀才,或者叫作宾贡。所谓宾贡就是地方政府听说某人很有才干,于是具名推荐到中央去,让朝廷来考核是不是有资格当官,到了朝廷会受到上宾一样的接待,所以叫作宾贡。另外据宋代《茅亭客话》记载,德润“ 所吟诗往往动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他在前蜀被灭后,甘愿做遗民,其词就有很多感慨兴亡之作。

近代中国人,受进化论和唯物论的影响,不吝用保守、反动等恶谥加诸忠于前朝的遗民头上。但在古代并不如此。司马迁著《史记》,列传中第一篇就是《伯夷列传》,赞美不食周粟的殷商遗民伯夷、叔齐。选择做遗民,不仅是读书人的气节,有时还是一种鲜明的文化立场。比如宋、明的遗民,他们所守望的,不仅是内心的道德律令,还是历劫犹存的中华文化。

德润是给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去做遗民呢?不妨来看一看宋代诗人张咏的《悼蜀诗》,是他到蜀地做官后写的。诗中首先说蜀地的风土人情:“蜀国富且庶,风俗矜浮薄。奢僭极珠贝,狂佚务娱乐。”蜀地很富庶,老百姓很有钱,但风俗浮靡浇薄,就是追求虚荣,人情淡漠,不淳厚朴实的意思。大家争相买奢侈品,花钱无度,成天不干正事,就想着去娱乐。那么前蜀、后蜀的统治者又是什么样子呢?“ 当时布政者,罔思救民瘼。不能宣淳化,移风复俭约。”当时主政的人没有想过要救民疮痍,他们不能够让风俗变淳,让德化施行,让不好的风气转移掉,恢复到勤俭节约的正常的风俗当中去。至于一般当官的,“情性非直方,多为声色着”。他们的性情本来就不是很正直方正,一天到晚想的是声色犬马。“从欲窃虚誉,随性纵贪攫。”任凭欲望支配本能,窃取他们不配得到的名誉,放纵自己的性情去掠夺。“蚕食生灵肌,作威恣暴虐。”像蚕一样去一点点噬食老百姓的肌肉,作威作福,肆意地施行暴虐的政令。“佞罔天子听( tì ng) ,所利唯剥削。”这些善于逢迎拍马的佞人,把皇帝的耳朵都闭塞住了,整天想的是对老百姓剥皮削骨。这是德润所仕之国。

然则他所侍奉的君主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在晚唐之时,川南节度使王建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权,以及军阀混战、藩镇割据的大势,把蜀地淹为己有,建立了蜀国。后来蜀地被后唐给灭掉,复有人建立新蜀国,史称前蜀后蜀,前蜀是王氏,后蜀是孟氏。王建原先也算英明神武,但他年老昏聩,宠幸徐贤妃,废掉太子,改立徐贤妃所生的儿子王宗衍。宗衍登基后把宗字去掉改名王衍,是为前蜀后主。后主登基后,尊母亲徐氏为皇太后,又尊姨母徐淑妃为皇太妃。这姐妹俩贪狠非常,发明了官员岗位拍卖制,从刺史以下,每缺一官,就暗行拍卖,谁给的钱多谁就上位。就此犹嫌不足,另派亲信在通都大邑建起官营的旅店商铺,跟老百姓争利。

王衍继承了母系的恶劣基因,非常荒淫无道。年少的时候就只管自己享乐,国事全部交给几个太监,找了一些亲近的小人,叫作狎客,大家一起耍。王衍建造了很多漂亮的宫舍,跟狎客、妇人日夜酣饮其中。有一年的重九,他又大摆宴席,嘉王王宗寿流泪进言,说皇帝你一定要注意啊,这样下去国家就要危殆了。那些狎客何尝把王爷放在眼里,就说嘉王是喝醉了不由自主地流泪,叫作“ 酒悲”,然后一起去辱谩嘲笑他,王衍却在一旁作壁上观,漠然视之。

王衍还有一个爱好是微服出游。当时蜀人性好新奇,流行一种特别小的帽子,只能盖住头顶,一低头帽子就掉下来,号称“ 危脑帽”,王衍认为危字不祥,于是颁令禁戴。他别出心裁,喜欢戴大帽,后来人们只要一见戴大帽的就知道是他,他又令都城中人必须都戴大帽。王衍还发明了一种新式玩意儿,就是把头巾裹在头上,裹得尖尖的像个锥子,这或许就是土改、“ 文革” 时给“ 土豪劣绅” “ 地富反坏右”戴的高帽子的滥觞。后宫的女子,也都戴上金莲花冠,就是用金箔折成莲花状的帽子,再穿上道士服,把脸颊涂红,号曰“醉妆”。太后太妃游青城山,随行宫娥衣服上都画着云霞,飘然若仙。其好逸荒政,往往若是。

王衍要是生活在现代社会,可以做一名优秀的时装设计师,或是会所设计师,命运却使他做了一名帝王。这是老百姓的大不幸,然而他自己又何尝幸运?其下场很是悲惨,国家亡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全家上下也均被杀害。庄宗本来应承,只要王衍归降,不失封侯之位,但因伶人进谗,庄宗还是背信弃义,杀了王衍一家。杀到徐太妃时,徐太妃说:我儿子带同一国诚心归降,你却如此无信,将来必遭报应。后庄宗果为伶人所弑。

王衍有一首《醉妆词》流行于世: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词中的“ 者”,今天写作“ 这”。这首词篇制十分短小,却有一种豪宕不羁之气。我在北大读书时的老师张鸣先生,非常不喜欢这首词,但是我的至友陆杰,却觉得此词非常有帝王气象。陆杰可以找到他的知音,那就是古龙先生。古龙先生在《大旗英雄传》第二十一章《武道禅踪》里边,写到夜帝之子朱藻出场时,便是以手拍腿,高歌此词。古龙评价说:“这阙《醉妆词》,乃是五代残唐蜀主王衍所写,此刻在他口中歌来,果然有一种帝王之豪气。”

我也觉得这是一首好词,它展示的是抛开世间俗务,追求纯粹的快乐的生命精神。其实,如果一名帝王只是耽酒好色,并不是多坏的事情,最坏的是喜欢折腾,折腾老百姓,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主义,老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老百姓其实很简单,就是像北斗星一样端居天中,清静无为,不去多打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与民休息,自然天下大治。这是题外话,表过不谈。

总结一下,前蜀是一个人情浇薄、习于奢侈的国度,它的君主后主王衍又是一个荒淫无道、不理政事的昏君。问题来了,这样的国、这样的君,值得德润为之守节不移,甘当遗民吗?

我们看一看陈寅恪先生《王观堂先生挽词序》就明白了。

王观堂,即学术大师王国维。他曾任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四大导师。他本是前清秀才,后在上海东文学社得名学者罗振玉的赏识,由罗资助东渡日本留学。王国维在日本开始做甲骨文研究,暨宋元戏曲研究,后来终成大师。清朝虽亡,罗振玉却仍忠于清室,他得到已经逊位的末代皇帝溥仪的赏识后,便挈带王国维做了南书房行走的五品官。而到1927年,因先有军阀冯玉祥部下鹿钟麟,不顾国民政府与清室签订的《清室优待条约》,把溥仪和整个皇室赶出宫去,又有大学者叶德辉在湖南被枪毙,王国维深受刺激,选择于1927的6月2日,夏历端午的前二日,写了一封遗书放在口袋里,跟他的学生借了两块钱银洋,租了辆黄包车直到颐和园,在鱼藻轩边投入昆明湖自尽。昆明湖水并不深,但王国维是头下脚上,一头栽进去的,湖底的淤泥把他的口鼻塞住了,不旋踵即窒息而亡。尸体被捞上岸时,衣服还没有完全湿透,遗书的字迹也十分清晰,开头四句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的自杀,对清华师生触动殊巨。此事一发生,梁启超就召集学生训讲,把王国维跟屈原并论。陈寅恪先生则写了一首长庆体的诗《王观堂先生挽词》以表哀思,这首诗是学唐代元稹的《连昌宫词》,前有小序,大旨是认为王国维之自沉,不是殉清,而是殉人伦、殉文化。里边最有名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

所谓的“ 三纲六纪”,“三纲” 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 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以君臣之纲而言,就算皇帝是像李煜一样无能的君主,也要把他当光武帝刘秀那样的英主看待;以朋友之纪言之,就算朋友是郦寄,也要把他像鲍叔一样对待。郦寄是初汉时人,与吕禄为友,吕后擅权时,把刘氏宗族几乎杀光,大汉快变成吕家的天下了。郦寄欺骗吕禄,骗得兵符,交给太尉周勃,于是周勃等人就把诸吕全部诛杀。鲍叔是春秋时人,他跟管仲是好朋友,两人合伙做生意,赚来的钱管仲给自己分得多,给鲍叔分得少,鲍叔不以管仲为贪,知他有老母在堂需要供养;管仲用鲍叔的本钱做生意,亏了好多钱,鲍叔不认为他愚笨,而归咎于时运未济。在陈寅恪先生看来,三纲六纪都不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是内心的道德律令,是个人所应追求的道德上和文化上的理想。

所以,德润给这样的国守贞,给这样的君主守节,这是他的精神理念超拔之处,正体现出他高岸的人格。说他不懂得权变,不懂得顺应时代,这样的思想恰恰是卑贱庸俗的小人之见。正因历次改朝换代,都有不食新朝俸禄的大人君子在,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才能代代绵延。

德润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固然与他深受儒学熏染有关,但根本上是因为他生具坚强不磨的性情。也正因有此性情,他的词才在婉丽中透出贞刚的力量。

浣溪沙

晚出闲庭看海棠。风流学得内家妆。小钗横戴一枝芳。镂玉梳斜云鬓腻,缕金衣透雪肌香。暗思何事立残阳。

访旧伤离欲断魂。无因重见玉楼人。六街微雨镂香尘。早为不逢巫峡梦,那(nuó )堪虚度锦江春。遇花倾酒莫辞频。

第一首写一位女子,向晚时分,闲愁难遣,到庭院中看海棠消闷。她态度风流,学得了宫中的装束,把一枝小钗横插在发髻上,这发钗上,还沾有她的体泽,因此一定也是芬芳的。古典诗词的美,妙处往往难言,有时需要读者调动眼耳鼻舌身全部的感觉器官,才能深入体悟。像唐诗“ 蜻蜓飞上玉搔头”,其幽微隐约之旨,必得用嗅觉感知。“ 小钗横戴一枝芳” 也是这样。这位女子的鬓发发质特别光腻,浓密得像云一样,那是用美玉雕镂成的梳子梳就的,她穿着金缕衣,透出雪样的肌肤,她的体香令人发狂。可是,这样令人爱慕不已的女子,心中一定有什么解不开的幽恨,她定是想起什么来了,在残阳下含情悄立,忘记了傍晚时分,夜露风寒。这首词与《花间集》中很多作品风格相似,但“ 暗思何事立残阳” 一句,写得非常峭直,非常有力量,这是用一句结句对前面五句的意思进行了翻转,因此也就更耐人寻味。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也有一首《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沉思往事立残阳”,实际上就是学的“ 暗思何事立残阳” 这一句。

第二首中“ 早为不逢巫峡梦,那堪虚度锦江春”两句,在当时非常流行。但是我认为大众并没有判别文学经典的能力,能够流行的,往往并不是真正高妙的作品,或者虽然是高妙之作,大众只是震炫于一些表层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苦心孤诣。方残唐五代之时,社会动荡,整个社会人情浇薄,普通人生活朝不保夕,成日想的就是醉生梦死,所以他们读到“早为不逢巫峡梦,那堪虚度锦江春” 这两句时,自然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实际上,德润要表达的并不是这种对自己的人生放任自流的意思。李冰若先生不愧是花间词的知音。他指出:

无因重见玉楼人,故遇花沽酒莫辞频。非曰及时行乐,实乃以酒浇愁,故其词温厚不儇薄。

这是情深之至的伤心人语,而不是儇薄无行之辈的情欲放纵。

《花间集》中有很多儇薄的词,如张泌的《浣溪沙》: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鲁迅翻译如下:

夜赶洋车路上飞。东风吹起印度绸衫子,露出腿儿肥。乱丢俏眼笑迷迷。难以扳谈有什么法子呢?只能带着油腔滑调且钉梢。好像听得骂到“ 杀千刀” !

德润的《浣溪沙》气息完全不同。他不是要表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不是在描写放纵,而是刻画出一个为爱执着,不惜用酒麻醉自己的情种形象。

浣溪沙

红藕花香到槛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纹簟水潾潾 。断魂何处一蝉新。

词的上片,以红藕花香频吹入窗台起兴,逗引出闲情闷闷,思念佳人,不堪相思之苦。“旧欢如梦绝音尘”,是说从前两个人在一起的快乐日子现在就像做了一场春梦,朦朦胧胧无法捉摸,隔断了音尘。一个“绝”字,用得非常见力度。过片描绘内室屏风寝具的精美,隐藏的意思却是因相思而失眠,因为只有失眠的人,才会有心思关注屏风寝具。屏风上画着重重叠叠的青山,绵绵不断,就像是我对伊人的思念;清凉沁骨的细竹席上有美丽的花纹,铺在床上,仿佛粼粼碧水。如此精室,可堪独宿?唯有相思割不断,吹不去。结句“ 断魂何处一蝉新”,萧继宗教授对其评价是:“情境交融,尽遗俗腐。”“尽遗俗腐” 的意思是不做寻常套语,而能写出新的仪态来。“一蝉新”,是说蓦地听到秋蝉的鸣叫,才忽然意识到,哦,秋天到了,而我竟然整个夏天都是在思念、煎熬中度过。夏季蝉鸣不绝,但唯有秋蝉孤鸣之声,才让人“ 断魂”,才让人感到蝉鸣之“ 新”。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手段,隐藏的意思是,我的痛苦只有这孤独的秋蝉能够知会吧。

德润的一些作品,可说是花间词的别调:

渔歌子

楚山青,湘水渌。春风淡荡看不足。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酒盈樽,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山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歌归去。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浅渡。惊起一行沙鹭。

九疑山,三湘水。芦花时节秋风起。水云间,山月里。棹月穿云游戏。鼓清琴,倾渌蚁。扁舟自得逍遥志。任东西,无定止。不议人间醒醉。

德润在蜀亡之后,可能到湖南一带隐居。这组词大概就是写隐居高旷之情,词中充盈着勃勃的生机。

第一首的“ 酒盈樽,云满屋” 写得最好。战国时伟大的思想家庄子,提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两句就表达了这样的生命精神。

第二首相对上一首,微嫌刻意,但仍可见德润胸次之开阔。“酒盈杯,书满架”及不上“酒盈樽,云满屋”,何妨做一个不识字的渔夫呢?这才是更高旷的境界。德润毕竟是儒生,他可以放下名利,放下小我私己,却放不下士大夫与生俱来的东西:忧患意识。所以他还是忘不了他的“ 书满架”。

第三首起句“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山暮”,实化自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整首写出了作者与天地合一、宇宙交融的襟抱。“下长汀,临浅渡”,好像看起来跌宕很大,实际上一丘一壑,尽在渔翁胸中。

第四首“ 水云间,山月里。棹月穿云游戏”,写得多好,一颗心随着月亮,穿云游戏,月亮就仿佛是一条小船,一颗心就是这条小船上的撑篙人。宋儒常讲,“鸢飞鱼跃,活泼泼地”,这颗心正该如此。“鼓清琴,倾渌蚁。扁舟自得逍遥志。”渌蚁一般写作绿蚁,是酒的别称,新酿的酒,一般是乳白色,放上一段时间,颜色会变绿,上面浮着一层薄沫,乍看像蚂蚁一样,故称绿蚁。鼓琴饮酒,扁舟自适,该是很多人向往的境遇吧!“ 任东西,无定止。不议人间醒醉。”抒写的是忘怀物我的自由境界。“ 不议人间醒醉”用《楚辞·渔父》之典。屈原被放逐后,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遇一渔父,互相对答,屈原说自己落到如此田地,是因“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劝他不如和光同尘,从俗全己,屈原不从,决意投水自沉,渔父莞尔一笑,敲着船桨,唱着《沧浪歌》离去。这个故事是儒家人生观与道家人生观的一次交锋,到德润这里,却同时超越了屈原与渔父,他是“ 不议” 人间醒醉,真正达到了庄子“ 齐物” 之境。

巫山一段云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sì )悠悠。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这首《巫山一段云》,龙榆生先生《唐宋名家词选》选过,是一首千古名作。《巫山一段云》词牌出自战国时楚国辞赋家宋玉的《高唐赋》,是讲楚顷襄王夜宿高唐,半夜有一女子与之欢会,自述:“妾乃巫山之神女,朝为行云,暮为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hǔ )。”德润的这首《巫山一段云》,也是咏巫山神女的本意之作。不过,此词借古讽今,有强烈的现实感,因此也就别出机杼。上片借古庙行宫眼前之景起兴,想象巫山神女正在水声山色之中,转以感慨兴亡,由楚顷襄王的荒淫无道,映衬蜀后主王衍,故曰“往事思悠悠”。过片是说,巫山云雨,依然朝朝暮暮,何尝真见神女其人?像轻烟一样缥缈美丽的花儿,年年盛开,可是当年地连千里的大国楚,今又何在?二句感慨非常。三峡两岸的猿啼非常有名,《水经注》记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zhǔ)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猿啼本已备极哀戚,行客之哀,却又更甚于猿啼了。“行客自多愁” 并不是游宦在外,漂泊思乡之愁,而是亡国之人,眷怀故国之哀。

德润的作品突破了花间词专写男女情爱的习惯,触及更加广阔的社会情形,尤其是用词来描写南国风土人情,以十首《南乡子》,最臻其妙。兹举三首: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渔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树望中微。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听猩猩啼瘴雨。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下面这两首我认为是寄托亡国情怀的作品。一首《菩萨蛮》:

回塘风起波纹细。刺桐花里门斜闭。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征帆何处客。相见还相隔。不语

欲魂销。望中烟水遥。

“ 相见还相隔”,相隔的不是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他所思念、所缅怀的故国,所以才有“ 不语欲魂销。望中烟水遥” 之慨。烟水相隔,远望不见,隐喻过去的所有美好、所有欢乐,再也追不回来了。这个国再坏也好,再怎么样也好,也是我的家园。“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 二句,上句阔大,下句纤微,上句凝重,下句轻灵,艺术手法非常高明。

《西溪子》同样应该是有寄托的作品:

金缕翠钿浮动。妆罢小窗圆梦。日高时,春已老。人来到。满地落花慵扫。无语倚屏风。泣残红。

此词表面上是讲女子思春,慵懒无聊,偶因所触,流过脸颊的眼泪和着胭脂,就成了“ 红泪”。实际上,更像是一位遗民,对着已亡之国洒下的哀凉之泪。“泣残红” 暗用三国时薛灵芸红冰之典,她被征送入宫,临行哭泣不已,以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冰。故后世以“ 红冰” “ 红泪” 代指女子的眼泪。

德润还有未选入《花间集》的一些作品,也很有特色,如《渔父》三首:

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渔。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棹警鸥飞水溅袍。柳侵潭面柳垂绦。终日醉,绝尘劳。曾见钱塘八月涛。

旷达中见深婉。还有一首《定风波》:

往事岂堪容易想。怊怅。故人迢递在潇湘。纵有回文重迭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

清末大词人况周颐认为有“ 故君故国之思”,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成立的。况周颐认为:“李秀才词清疏之笔,下开北宋人体格。”强调他风格的独特。李冰若则说:“ 李德润词大抵清婉近端己,其写南越风物,尤极真切可爱。在花间词人中自当比肩和凝而深秀处且似过之。……花间词人能如李氏多面抒写者,甚鲜。故余谓德润词在花间可成一派而可介立温韦之间也。”则是将德润与温、韦并列为三大家了。我以为,德润词的妙处在于包罗万象,他不是把词只当成应酬歌女的工具,而是用它来抒情、忧患、白描、交往,这实际上是把词当作诗来写,拓展了词的功能。

与德润同时有个叫尹鹗的人,写诗嘲讽他:“异域从来不乱常。李波斯强学文章。假饶折得东堂桂,胡臭熏来也不香。”出语轻薄,徒令人不齿。其实五代十国士大夫风骨扫地,能够有一个波斯人,接受儒家文化熏陶,坚强不磨,是该让当时很多士大夫羞愧的。故清代周之琦评价德润,最称公允:“杂传纷纷定几人。秀才高节抗峨岷。扣舷自唱南乡子,翻是波斯有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