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剥夺孩子的自我意识
04-12Ctrl+D 收藏本站
不能做这个,不要做那个,放着别动。我们成年人总是忽略孩子自己的意志和努力,指使他们去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我们要求孩子尽早开始既定的学习,而且进度越快越好,因为什么都不做是无法掌握知识的。选择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也几乎发展成了一门科学。国家甚至还出台了适合“0~10岁儿童”的“教育计划”。在孩子尚未出世时,人们就已经帮他们决定了什么时候要做到什么。德国的教育政策制定者认为,孩子必须懂得正确使用各种资源,成功地应对危机,从创伤性事件中快速康复,并很好地处理压力。不同州还有长度不同(16~480页不等)的最佳学龄儿童指导手册可供下载,读起来像招聘广告一般冷漠乏味。
人们对孩子总有着各种各样的期望。例如,年轻父母最希望的就是他们的孩子晚上能尽快入睡,不管孩子是真的困了还是正玩得开心。对孩子来说,生活中似乎总有那么多新鲜的东西等着他们去发掘,或许在父母希望他们上床睡觉时孩子真正想做的其实是重温一遍白天发生过的大事。但父母从不关心这些,在我们的教育类书籍中,如何让孩子学会睡觉反倒成了最重要的课题。如果孩子不肯睡,应该允许他们哭闹多久?是否应该把时间记录下来?应该什么时候把孩子抱起来?
这些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是:不要把孩子惯坏了,不要让孩子来决定你的生活节奏,制定规则的应该是你,你必须尽早让孩子学会按规定行事。我们只能说,这种教育方式实在太过残忍,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它的反面。在孩子成长的最初几年中,他们需要的就是无尽的宠爱,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长大,并获得在未来独自掌控生活的力量。我们需要记住的是,通过制定规则,用惩罚和奖励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并不能让他们掌握纪律,他们学会的只是单纯的顺从,而今天的德国早已不再需要这种品质。
对有些家长来说,和孩子相处就像一场阵地战:互相窥视,占领地盘,然后再被迫放弃领地。他们需要解决那些从没有人能够回答的问题,例如一个孩子到底需要几个家长?他们需要多少时间用于睡眠?当孩子太活跃时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孩子的意志太过强烈,或者当孩子变得令人厌烦,使教育成为一种负担时,我们能做点什么?我们想要孩子坚持做自己,却又经常无法忍受他们真的变成那样。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对他迄今为止所获得的独立思想、感受和行为的表达。孩子当然需要学会适应,学会遵循社会生活的规则,但他们自己的思想、意志和行为也不应受到压制。如果孩子只有在顺从他人时才能得到肯定,如果他只能说别人所想的内容,做其他人认为正确且重要的事,他怎么可能发展出独立、自信的人格?在家里或许并无大碍,因为孩子会认为这样做可以让爸爸妈妈高兴。但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里也只想让所有人满意,他就只可能成为一个顺从而无趣的人。我们的社会显然已经有了太多这样的人。
如果孩子不敢在家里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只做爸爸妈妈认为正确的事,那是因为他害怕失去父母。他不相信别人会接纳他真实的样子。因此,为了融入一个团体,他会随时准备好克制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意愿,以后,在幼儿园和学校,这样的孩子也会格外在乎他人的意见和评价。
“什么是自我意识,”赫尔曼·黑塞曾提出这样的疑问,“自我意识,就是有自己的意愿。这是所有生命的基础。每一株植物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生长,它们只感自己所感,行自己所愿。对它们而言,世界充实而又美好。”“地球上”只有两种“可怜、可憎的生物”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甚至死亡。“只有人类和被他们豢养的动物受罚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他们必须遵循人类设定的各种规则,并时时留心规则是否改变。”
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成功地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有的家长根本没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孩子,他们处在各种重压之下,只希望孩子能够听话。他们想要的是顺从,而不是固执。意志强大的孩子会反抗、拒绝,这让许多父母茫然无措。他们试图施加更多的压力来让孩子服从。终有一天,孩子会放弃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会感到挫败,并试图通过别的方式来发泄这种挫败,折磨那些比他们更加弱小的人。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自己的独特,以真实的自己得到关爱,童年就不会成为一场只是争做最佳孩子的竞赛。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悦纳自己,他们就会愉快而不懈地致力于开发自己的能力,热情地学习,把他们掌握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带入他们所在的集体中分享。他们会乐于逐步开发自己的多种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尝试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使之不断完善,并发展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
因此,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一直是那些固执的人。那些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秩序,或者能坚持自己价值观的人总让我们钦佩不已,而这些人就是能在童年时保留自我意识的幸运儿。
当然,孩子的不顺从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或许,我们还会因此害怕这些固执的家伙。因为他们就像一面镜子,里面站着的是我们梦想的却未能实现的自己,如果我们还保留着自我意识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