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出一把“散碎银两”

04-12Ctrl+D 收藏本站

关灯 直达底部

菜虫爱听故事,年幼时多是绘本,逐渐长大后,涉及的故事书就多了。有时候爸爸也给他讲中国古代的章回体小说,比如有本叫做《水浒传》的,里面都是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些好汉到处游历,到了酒家,就取出一把“散碎银两”掷在桌上,叫上十斤牛肉十斤好酒,一顿海吃海喝。菜虫就来问爸爸,银两很值钱吗,散碎银两就可以买这么多东西。这个问题可费了爸爸很多心思。

银两,在中国古代,是被当做钱来使用的。不过,中国古代其实最常用的是铜钱,就是菜虫在陈叔叔家里看到的那种外圆内方的钱币。但是银子作为钱币,最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那时银的量少,没有大规模使用,提炼的纯度也还不够,主要还是银锡合金,颜色是纯白的。到了宋元时代,银子开始具有部分的法偿资格和浓厚的货币性,尤其在元朝,银子是主要的流通货币。爸爸给菜虫讲的古代小说故事,都是明清时候人写的,里面讲述的故事多是宋元时代的故事,所以里面的人拿着散碎银两去酒店喝酒,就很正常啦。

那么,银子到底有多值钱呢?

著名的小说《红楼梦》里面有个刘姥姥,她去贾府攀亲,看到贾府上下一顿螃蟹就花去二十四两银子,不禁咋舌,因为这些个银两,普通人家可以过一年了。刘姥姥虽然常去贾府打秋风,事实上跟普通人家比起来,刘姥姥家还算是小康人家呢,有房有地的。刘姥姥第一次上贾府得了二十两银子,便千恩万谢。看来,这二十两银子,价值真不菲。

根据专业人士的研究,以现在的人民币物价为标准,大概是这样的:唐朝早期一两银子,约值四千一百三十元人民币,晚唐时约值两千零六十五元人民币,而明中叶约值六百六十元人民币,清朝中期约只相当于二百五十元左右人民币了。

虽然银两在中国古代如此通用,但是奇怪的是,中国却不是产银的大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说,银子到公元前2世纪末的汉武帝时代才成为铸币用的金属,到1035年才成为中国南方诸省的税收,这无疑主要出自技术原因。金要从沙中淘,采铜在技术上相对容易些,银则只能实打实地开矿得来。欧洲人在墨西哥—秘鲁的银矿开工后的一个时期,大概相当于中国明朝的万历年间开始,大部分的银作为丝绸、瓷器、茶叶的等价物流入中国,从此中国白银的数量激增,从而导致白银对黄金贬值。

明朝改变了银锭原来的扁平状,变为了两头翘起的船型,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元宝”形状。

还有一个词叫“元宝”,也是从明代开始有的,这描述的是银子的形状。明朝改变了银锭原来的扁平状,变为了两头翘起的船型,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元宝”形状。

清朝银质钱币的名目和形式繁多。其形式大体可分为四种:第一是元宝,通称宝银,因其为马蹄形,也称马蹄银,其重五十两;第二种叫中锭或小元宝,多锤形,也有马蹄形,重约十两;第三种是小锞、锞子或称小锭,多为馒头状,重一二两到三五两;第四种是散碎的银子,重量不到一两。直到清朝,“元宝”一词和船型的金银锭的形象,才真正绑在一起,为人所知。